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县皮影在当下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群众基础、传承人的问题及皮影工艺品的泛滥三个方面,论述华县皮影的生存现状,以此呼吁大众和有关部门对民间工艺的重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红山剪纸作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赤峰红山文化代表性的体现,笔者通过对红山剪纸的调查,以红山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入手,通过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现状保护尝试探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对其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能够传承后代永续利用。本文结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实际,探讨如何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探寻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日渐式微。智媒时代,为响应十四五数字化强国的号召,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效能,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算法,增强文化传播面,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利用热点追踪技术、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扩大非遗的传承主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境,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开展对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民族个性和特色,维护民族文化主权的时代选择,更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应对手段,而音乐在我国发展源远流长,针对关中地区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针对于此,文章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到期2009年底,我市共有44项、53个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张垣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美丽张家口、绝色张家口",实现张家口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中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本人针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应取得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后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①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②加强教育,提高认识;③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从国内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分析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内容和观点,并指出该课题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摸底、整理,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发展是加快黎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烨  李跃 《城市》2021,(5):61-7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关联性特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效果更佳.笔者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进行阐释,对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协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协同价...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历史人文风貌的文化瑰宝,近年来非遗文化价值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和非遗传承环境的变化促使档案行业关注非遗建档工作中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以及建设非遗口述档案管理流程。本文以昆曲口述档案为例,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采集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法,同时围绕口述档案管理前期、中期和后期,提出相关建议,为更好开发利用非遗口述档案服务。  相似文献   

12.
李烨  王庆生  吴静 《城市》2014,(1):66-69
正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提出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被誉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维持文化多样性和连续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全球化席卷  相似文献   

13.
白山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满族人口数量1041.058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1)在吉林省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而白山地区的鸭绿江流域是满族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之一。将这一地区的旅游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既可获得经济效益,又可更好地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山地区的旅游面临转型,打出满族传统文化这张牌可更吸引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相似文献   

14.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确实少之又少。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类别出发,阐述了它的特点,并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更偏重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通常是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容易被破坏。本文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略论之。  相似文献   

17.
宫媛  肖煜  张秀芹 《城市》2010,(1):44-4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在公约的基础上补充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别金花 《城市观察》2011,(3):110-1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应该加以珍视。在保护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适当旅游开发。本文以大都市上海为背景,廓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优势、作用、影响,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盎然生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文旅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新时期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内容和文化要素进行挖掘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民众对旅游文化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把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并以此为契机,在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借力开展保护工作,不仅能够传播、传承、延续传统文化,还能为旅游业带来新发展、新动能,共同推动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利用做一定的阐述。首先主要介绍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随后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