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8,(7)
罗尔斯从对古典功利主义的批判入手,试图构建一个能够替代它的正义理念。为了使逻辑更具合理性,罗尔斯设定了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由此引出人们在此情境下将会选择遵守的两大正义原则,即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机会公平平等原则。这两大正义原则也体现了罗尔斯调和自由和平等两大政治价值之间的矛盾的努力,在不损害自由的前提下,使平等真正落到实处。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受到了诺齐克、麦金泰尔等学者的批判,但不可否认,他的理论发展了古典契约论,超越了古典功利主义,并且为自由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制度建设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是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负面产物,该群体的生活状况直接制约着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因而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该书深刻探讨何为公平正义,特别是其中“正义的第二原则”展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对保护我国弱势群体权益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罗尔斯的《正义论》产生以来,社会正义俨然成了政治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哈耶克从"自生自发秩序"出发,论证了自由民主社会所需的正义是法律上的正义,不是道德上的正义。他从正义的概念入手,将正义界定为"人的行为属性"。而社会正义是一个典型的范畴错置,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社会幻象;更为根本的是,这种要求"社会正义"的诉求不仅不会得到实现,反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正当行为规则,将人类引向极权主义的奴役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交际》2016,(10)
社会正义是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的一致伦理认定和评价,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的合理性和合理成分的要求和判断,以及对稳定、优化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教育投资的城乡差异、教师配置的城乡差异、学校分布的城乡差异和学校物质条件的城乡差异。因此,在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问题上,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即提升教育改革过程中坚持教育公平正义的意识,建立公共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制度保障,建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进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落实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7.
环境正义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思想,是正义理论在环境问题上的系统、全面的表述。在法律正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逐步转化为法律哲学问题,在所有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和实践中,不同的国家、民族、阶层的人都应当享有合理的权利,承担合理的义务,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简言之,环境正义就是对环境权利与责任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应当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在环境问题中的非正义对待。显然,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正义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正 相似文献
8.
萨拜因认为:我们通常把一个社会中的某些制度称为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无论是否从哲学上加以探讨,一但由柏拉图或洛克实际上写下见解之后,就成为人类团体创造制度和惯例方法的一部分。确实,柏拉图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正义论道德哲学可以作为理解他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善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青年的关注、追捧与加入。本文首先从网络传播、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安全阀等角度分析了“善客”风潮出现的原因,然后探讨了“善客”现象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追逐时尚心理。最后从三方面对“善客”现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台湾青年世代正义议题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用落差、高失业率、低薪与贫困化、购房压力及公共事务参与管道不畅等诸多层面,近年来一直是台湾公共领域的重要议题。在群体性焦虑下,台湾年轻人发起了新一波谋求世代正义的社会政治实践。在选举政治逻辑下,台湾两大政党出台了一些新策略予以因应。台湾青年的世代正义难题,为大陆台青政策的整体规划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1.
王英芝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2,(9)
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蕴含了正义与仁爱,实现了道德上的情与法律上的理的统一。而公道行为的判断根据意愿,公道的品质和公道之人的判断则基于意愿、行为。这种公道避免只遵循法律程序的弊端。在裁判中可纠正程序的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观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调和的雏形,它同时又体现了中庸.同当代“公道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中间”相似.但这在实际中无法达到,因为只有行公道者倾向于他向,才能实现这种公道。 相似文献
12.
王欢欢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0,(6):43-44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首先对传统的几种正义观进行批判,随后对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及如何达到正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述,进而建构了自己的正义观,认为正义包括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这种正义通过公共教育和哲学王来实现。柏拉图的正义观对西方思想影响深远,但是其正义观是不彻底的,忽视了自由平等和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3.
14.
站在孩子社会看孩子——“人性善”养成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表达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吾辈大人对于晚辈中以15-25岁为基础年龄段的两代人,要给予理解,还"自由"与"信任"于他们的"天性",这样反而有利于他们成熟,由此,我使用"孩子社会"概念,以示他们应当有自己的社会空间,而"人性善"是孩子养成教育的基础并伴随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另一个想法是,吾辈大人社会以前对"人性善"命题有认知盲点,本文花费些微笔墨为"人本善"论证,表明"不忍人"之心和"不忍心"之政是孟子留下的文化资源,当代代传承.时值"汶川地震",我们体证了"人性善".[1] 相似文献
15.
16.
17.
立法是公共权力、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综合体.是对政权组织和个人按照社会正义原则进行权力及义务的安排和分配。立法的实质和有效性不在于强力,而在于其目的的合理性.即是否体现了社会正义原则。在涉及儿童权益问题上,不能将其监护人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为首要的标准.将体现社会正义的救援干预放在从属于“自愿交易”的位置.儿童权益事实上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筹码。特别是如果仍将对孤儿、流浪儿童等处于困境儿童的救助还限于慈善事业的范围,反映出的则是在有限的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信仰的缺失。由于儿童处于依附性社会角色,如果没有来自社会主动的、有组织的关注.司法体制在缺少监督压力的情况下,往往是低效率的。社会资本是促进人们合作行为的规范,对于社会资本的判断,也在一定意义上是垄断司法资源,还是让人们信仰法律的公开性、正义性的体制理念。 相似文献
18.
19.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2)
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作为环境法的两个基本价值理念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在环境法的价值位阶上有冲突,也有融合。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功利主义的误解和争论,主要集中在功利主义未能对正义作出合理地诠释和肯定.对此,穆勒首次集中阐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思想.穆勒首先指出正义内涵:其本质和基础是个人权利和全人类利益.其次,穆勒进一步指出正义在功利主义体系中的不可或缺性.正义的这一地位和特性,一方面是由作为正义本质的权利的特性所规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正义原则本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规范作用所决定的,此外,正义的不可或缺性还体现在正义的不可废除性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