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果正义是政治体系获取政治信任的直接途径,而程序正义作为结果正义的补充则是巩固政治信任的间接途径。当结果正义受到质疑之时,程序正义就会立即显示出它的价值。结果正义关注的是"得到什么""得到多少",而程序正义关注的是"为什么得到""怎样得到"。程序正义是一种看得见的正义,而结果正义可能会在"黑箱"中操作。程序正义要求的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往往更具有公信力,群众毕竟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自己的理性。政治信任的结构可分为内部信任和外部信任,同样,程序正义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程序正义和外部程序正义。因此,二者的结构功能相互对应,为二者产生关系奠定了前提。  相似文献   

2.
秘密投票处是一种意识性的产物,是一种人为的社会设置,是反映社会制度性关系的空间场,体现的社会理念是用程序正义保障选举结果的实体正义。任何一项制度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得以实施。秘密投票处的设置需要用法律手段、文化手段等方式来保障程序正义这一社会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比探讨中国与西方在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上所持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应从制度层面上将人类的道德理想与原则外化为法律规范。同时,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和公开性,从而为实现中国司法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提供良好的法制现代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过去的司法活动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对程序正义强调不多;今天,程序正义已逐步受到立法者和民众的重视,并认为程序正义应高于实体正义,在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发生抵触时,以程序正义为重。程序正义观在英关法中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现象,此次刑诉法修改在强制措施、审判制度、简易程序等方面的较大幅度的修改彰显了立法者对程序正义的重视也同时体现了我国立法的进步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制度作了很多改进,会见权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会见权能否得到保障,关系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维护,关系着我国法律能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关系着我国的程序正义能否真正实现。文章从现行法律保障辩护人会见权仍有不足之处出发,提出相关完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正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德国法上的“抚养未成年人的简易程序”并不具备典型的身份关系之诉讼程序的特征,但其与财产关系之诉讼程序也有很大的差别;此种程序并不具备典型的非讼事件程序的特征,但其与民事诉讼程序又存在一定的差别。“抚养未成年人的简易程序”的这种归属上的模糊状态,彰显了抚养未成年人法定义务在纠纷性质上的特殊性。立法者格外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立法政策,决定了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特别程序单独立法的必要性。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德国法的启示包括请求与答辩的格式化、受理机构的灵活化、法定期间的短促化和不同程序之间转换的便捷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牛婕 《现代妇女》2014,(7):22-23
在屡屡爆出丑闻的“火箭官员”饱受公众质疑之时,武汉大学“最年轻教授”邓鹤翔却用真才实学赢得了广泛的肯定与支持。为什么同样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公众对于两种现象的反响却是截然相反的呢?笔者承认,由“仇官”情绪引发的妒忌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们出现上述反差态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的公众并不是非理性地将质疑锁定在所有年轻人身上.大家真正质疑的是选聘过程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是否遵守了应有的相关程序。本文试图以罗尔斯《正义论》中的程序正义为立足点,对公众在“火箭官员”与“最年轻教授”事件中折射出的妒忌心理与正义感展开分析论述.并力求能够得出针对社会正义与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相关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8.
"寓教于审"贯穿于庭审的全过程,庭审教育作为未成年人刑事庭审程序的重要一环,与圆桌审判具有共同的人文关怀,两者蕴含着"寓教于审,教罚结合"的理念,承接着国家监护与未成年人福利的理念,承载着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理念。而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及影响性诉讼案件的实证考察,可窥见,圆桌审判的适用范围过窄,呈现出形式化与虚无化,欠缺专门法庭等基础性设施;庭审教育则重形式而轻实质,沦为"一句话教育"。针对践行困境,应当建构以圆桌审判为中心的多元庭审模式,创设层级化与多样化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注重庭审教育的"量"与"质",以实现未成年人优先保护与特殊教育之程序初衷。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关于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不鲜见于敕令格式律,但完备的程序法体系却未曾建立过。传统法文化对程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近代法律人对程序的重视。及至季卫东先生发表《法律程序的意义》一文,呼吁中国法律界重视程序,程序的重要性才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法律人的共识。该文收录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一书,该书对"法律程序"、"法律职业"、"法律解释"等问题的探讨给我们颇多启示,尤其是加深了我们对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国际私法的功能为视角,通过对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私法诸范畴之间的对比,阐明国际私法在法律关系主体、责任范式、效率、权利义务范式、程序正义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和谐气质和范畴,认为国际私法的和谐理念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方向.通过将国际私法的和谐理念与主流的哲学和国际思潮相比,得出国际私法将在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论证中,"基本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善"是人们在原初状态的无知之幕下作出合理选择的心理动机,同时也是区别最不利者的重要指标。正义二原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作为环境法的两个基本价值理念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在环境法的价值位阶上有冲突,也有融合。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小程序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甚至有人把2017年称为小程序元年。从"跳一跳"风靡朋友圈到现在的餐饮类、旅游类、游戏类等的入驻,小程序越来越热闹。对于小程序的兴起,从创新扩散理论方面可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由著名的"三喻说"构筑了他的理念世界,"理念论"是其哲学体系之要义。其中,"洞喻说"以严谨的逻辑、生动的手法阐明了一个灵魂自暗黑转投光明、自无知攀向有知阶梯的上升路径。在昔时的古希腊城邦,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柏拉图极力主张奴隶主贵族主导政权,提出"哲学王统治城邦才是正义的"这一著名论断。经此隐喻,不仅鼓励世人通过理性主义教育促使灵魂转向,而且诠释了其理念世界和哲学王统治城邦的必然性考察,为后世哲学关于教育在个人与国家正义的有机统一及方法论研究提供了一份经世致用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蕴含了正义与仁爱,实现了道德上的情与法律上的理的统一。而公道行为的判断根据意愿,公道的品质和公道之人的判断则基于意愿、行为。这种公道避免只遵循法律程序的弊端。在裁判中可纠正程序的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观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调和的雏形,它同时又体现了中庸.同当代“公道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中间”相似.但这在实际中无法达到,因为只有行公道者倾向于他向,才能实现这种公道。  相似文献   

17.
死刑复核程序是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界的讨论热点,2012年新修订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并不大,相关法律规定仍然比较简单,死刑复核程序在操作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价值的最终实现。因此,针对其存在的缺点,本文提出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具体建议,即提出对死刑复核程序启动进行诉讼化改造,书面审理与开庭审理相结合,完善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特别是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平等权。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要把树立尊重宪法、程序正义理念及完善法律法规清理、社会监督机制贯穿于公安执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吴旭华  姜洋 《职业》2008,(11):79-80
遵循"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应用工程系在2005年对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进行了"分方向教学"改革,即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对学生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程序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测试,根据报名和测试成绩相结合的原则,按软件、硬件方向重新分班教学.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所学专业知识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娜 《现代妇女》2013,(12):58-58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规定过于概括,造成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新证据的界定有不同声音。在实务界,法官到底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界定民事再审程序中的新证据,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浅析了再审程序中的新证据所引起的消极影响、民事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界定的原因与意义,并对界定民事新证据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