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目前,全世界共有四十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我国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公正透明这一目标.也必须走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路子,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立法主体是政府。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导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就如何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本条旨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但由于法条规定的不明确,导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政府公开信息侵犯公民隐私全和以保护公民隐私全的名义不公开政府信息等问题。因此,必须明晰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民隐私权和公共利益的界定,增强可操作性,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阳光行政的必由之路。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起已有近十年发展历程,但若没有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普遍的监督意识,就无法保证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和透明政府的有效建设。本文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视角,在分析目前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来,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推行政务公开等各种方式方法都被应用于政府树立威信、提高服务质量的建设中。但是,我国的行政监督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监督,提高行政监督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政府信息应当贯彻“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对于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所制作或获取的政府信息应当尽可能主动公开或者依申请公开,以最大程度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以此监督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此,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上海进一步推进政府透明化建设,改革的突破口是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细则,增强"三公部门"行政透明度,提高财政透明度;突破路径是以点带面,选择基础较好的基层政府推行"充分透明"政府试点,以试点经验推动上海政府透明化的全局建设。  相似文献   

7.
茅雪妮 《现代妇女》2014,(10):65-66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求,是实现权力公开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打造限权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便民政府,建设“有限、有为、有效”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推进政府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一步。本文就权力清单制度定义、存在问题、权利清单制度建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方面的重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公民参政权和监督权实现的前提,是推动民主政治的手段之一,最终帮助建立阳光政府,抑制政府腐败。本文中笔者对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进行论述,分析找到政府公开信息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推进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一、国外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比较分析 瑞典是一个十分重视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国家。是通过指定信息公开制度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政府文件公开制度来间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国家。不同于制定单一宪法法典的模式的国家,瑞典宪法由四部宪法性法律组成:  相似文献   

10.
盛行于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素有"阳光法案"之称,是各国政府反腐和廉洁政府建设的利器。公务员财产申报制不仅有利于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更有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以至达到政府良好行政的目标。本文试图对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行政法价值的挖掘,从而为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提供相关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环境行政决策听证作为民主决策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听证范围过窄、缺乏相应的替代方案、涉及听证制度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效力位阶偏低、听证主持人地位不独立、信息公开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环境决策听证制度功能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环境行政决策的建议,分别为:逐步扩大环境决策听证制度范围、建立相应的环境决策替代方案、完善关于环境决策的听证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提高听证信息透明度。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制化,是中国民族法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自己的基本经验。民族自治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法律和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的部分,民族区域地方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大于一般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配置。  相似文献   

13.
张赐琪 《社会学》2007,(4):53-57,31
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共享)是建设现代国家和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简单介绍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做法,概述了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信息版权、公有化还是私有化操作、资料共享的两极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把"服务社会"当作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目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可以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中国实际,并采取相应可行的措施。本文通过分析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起源,通过探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主政治家认为,信息垄断是社会权力垄断的源泉。建立和谐社会,建立民主政治务必要尽可能保证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和流通性。事实证明:隐瞒的代价远远大于信息公开的代价。“阳光下的政府”能更好地带领民众共同抗击各种公共危机, 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促使政府实施行政公开,推动信息公开,将保障民众知情权明确写进我国的宪法,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16.
郑彤彤 《现代妇女》2013,(12):200-200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预防公务员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助于建立透明的行政环境,增强社会对官员的监督,为当代许多国家广泛普及。我国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内容逐步得以充实,但效果并不理想。尚存在民主宪政理念薄弱、公务员群体抵触、立法目标理想化等方面问题影响这一制度的建构生成。  相似文献   

17.
信赖保护原则在当今世界已被许多国家所确立,并且很多国家将其作为了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从产生、发展到趋于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在我国,由于引入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时间较晚,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立法、司法、实践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信赖保护原则在维护法律安定性、建设诚信政府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使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得到更好适用,必须建立信赖保护原则的完善机制。首先,立法方面应作为先导,制定《行政程序法》,将信赖保护原则规定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完善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其次,在行政方面,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拓宽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最后,在司法方面,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和规制,建立行政判例制度,对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通过各方面的完善机制以实现对公民的存续保护,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时间较晚,从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到现在,只有五年多时间。虽然不少法律法规都作了专门的规定,并且在五月四川大地震中政府以其发布相关信息的迅速透明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但是总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法律制度以外的“软性”因素,制约着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在更广泛的层面从制度走向实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公布,2008年5月1日《条例》生效,但仍存在着信息公开滞后的问题。因此,要使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做到规范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行政裁量权基准的设立,对于控制行政权的行使具有重大意义。因现阶段行政裁量权基准没有规范化和统一化的制度,在实践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要解决行政裁量权在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就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不同的层面上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本文探讨了从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以期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方面仍存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坚持依法行政,健全政府政务公开制度,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务员素质来不断优化政府形象,增强政府权威,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