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与采信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刑事证据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司法实践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刑事错案频繁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施行中出现了问题,例如,规定的内容较为原则,司法实践中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选择性录音录像问题突出;侦查询问人员"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司法救济渠道不充分等。为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程序上落实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同时加强对侦查询问程序的监督与救济,侦查询问人员更要严格贯彻"无罪推定"思想,确立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侦查取证模式,逐步完善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2.
“毒树之果”理论是源自美国的一项刑事诉讼规则,它产生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又有别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关于“毒树之果”的证据能力.我国目前仅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毒树之果”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在现有立法上还没有体现。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完善刑事证据立法、规范刑事司法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诉讼对证据合法性的严格要求,表现了对人格的尊重,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该文阐述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况,重点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陷,并为完善该规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昕瞳 《现代妇女》2014,(5):152-152
在法院诉讼审判中,原被告之间基本上是围绕着证据展开的辩论和质证,所以,证据在司法诉讼过程中的地位用"无冕之王"来形容,当之无愧。所以,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可以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证据的定义和类型,对于我国行政诉讼领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探讨,从而对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证据的合法性是刑事诉讼案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了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要予以排除,但对于"毒树之果"规则的立法以及司法实践适用规定不明确其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毒树之果"规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适用进行分析,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何为"毒树之果",包括毒树之果规则的起源、内涵及例外情况;第二部分是有关域外各国是如何适用"毒树之果"规则的以及针对目前我国法律、司法解释还没有明文规定"毒树之果"规则分析了现状,即学者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砍树食果"和"砍树弃果";第三部分分析了在我国"毒树之果"规则缺失的危害及我国借鉴该规则的意义;第四部分针对上述的内容对"毒树之果"在我国司法实践运用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英美法系重要的证据制度,在保证审判公正和维护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与采信,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证据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司法实践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体现了司法的文明和进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保障正当程序、维护司法尊严、防止违法取证、减少冤假错案等功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构中存在一系列价值冲突。那么科学地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无疑对整个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对我国现行刑事证据制度中在证据的概念、主要证据移送制度、证人出庭作证、认证规则、证明标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如何予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诉讼领域,如何对待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法律制度、法律思维、诉讼模式、法律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各国民事诉讼对待非法证据的态度及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差异,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即宽松模式、证据关联模式、法官心证模式、严格排除模式。我国民事诉讼中对这一问题采用的是严格排除模式,但立法与审判实践衔接度不高。我国民事诉讼对此问题规定过于严格,在审判实践中难以适用,通过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界限,加入重大违法评判这一内容,然后制订配套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使得对非法证据的审查合乎规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制定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则》(以下简称《规则》),非法言词证据终于在司法解释中被排除。但是十年过去了,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在我国仍是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1.
《现代妇女》2014,(12):75-7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新刑诉法的一项重程序性规定,但由于立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尚不够完备.审判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采取了调查问卷、专题座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主观、客观两个主方面进行了调研数据分析。并从更新裁判理念、确立程序原则、尝试程序创新、规范裁判文书、完善错案追究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具有十分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亚南 《现代妇女》2014,(7):131-132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克服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它的建立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证据失权制度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和有效的防止证据突袭,从而更好的保障司法公正。但作为一个新生制度,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完善。本文结合国外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关于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以及通过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分析,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关于证据能力规则的规定,呈现“七零八乱”的现象,同时也没有规定对其独立审查的程序。在证据裁判原则的指导下,完善证据规则、设立独立审查程序、注重证据层级性,对证据能力的审查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于被称为世纪大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耳闻,林达夫妇以一个初移居美国的草根阶层的视角,完完整整地向大家介绍了案件的审判经过。在整个案件的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正义的地方在于,辛普森的杀妻证据如此之多,最终确因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证据取得的非法性,引用"非法证据排除"原则以及证人个人品格存疑导致证言不可信这两点),所有的证据都被排除案件审理过程之外,未能成为判决辛普森有罪的有利证据,这样的规定导致有些看似铁证如山的证据都未有呈现到陪审团眼前的机会。对于这样的制度,有极少部分人极其赞赏其合理、公正,也有抱怨不公,不能伸张正义,达到法律原有的功能的。  相似文献   

15.
仲裁证据规则是仲裁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内容,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决定了仲裁证据规则不可能完全照搬民诉证据规则的规定,它必然要具有符合自己仲裁理念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我国仲裁证据规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拙见,希望对完善我国仲裁证据规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围绕刑事诉讼中勘验、检查笔录的证据能力展开讨论。勘验、检查笔录的证据属于言词证据,不包含对搜查、扣押类的笔录与证据。与外国对勘验、检查笔录证据能力立法模式上相比,我国以传闻证据模式为主,但应重视直接言词模式具有的证据作用。目前,我国勘验、检查笔录证据能力还有待提高,其规则缺乏制定约束,应构建勘验、检查笔录证据能力规则制度,增加勘验、检查笔录可信性、必要性等情况保障能力,才能体现出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中都没有测谎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测谎得到广泛应用。证据领域是否可以引入心理测试结论,是司法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按照合理和标准化的程序使用,其结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纳入证据范畴。基于此,文中对现今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微信正在引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次技术革命。同时,微信使用过程中遗留下的各种"痕迹",也被作为证据在民事诉讼中使用,微信证据也逐渐成为民事诉讼领域证据中的一个"新生力量"。对微信证据这种表现形式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微信证据的相关法律规定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有助于促进其在民事诉讼中证据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9.
疲劳审讯所获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已然成为共识。但疲劳审讯的具体认定,尚没有统一标准,则"排非"难以落实。通过梳理法律规定、学者观点和实践做法,从持续时间、起止时间和个体压力三个角度,提出了"二分法",试图为疲劳审讯非法排除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标准,有利于统一认定标准,规范实践做法,保障嫌疑人合法权益,维护程序正义,促进法治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进一步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这不仅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而且对我国的司法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我国同样确立了司法审查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体制,但与WTO的要求相比,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通过构建与WTO协议和规则相一致的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予以完善. 中国加入WTO后.不仅在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上要受到WTO规则的制约.而且在国内法律的制定和政府行政行为的运作上也要受到WTO规则的影响.WTO规则主要是行政法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司法审查制度。而其主要宗旨是通过消除各种国际贸易壁垒,实现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既是中国遵守和执行WTO规则应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也是中国的经贸活动和政府行为真正走向法治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