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时期随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而产生的一部综合书目,在分类上它沿袭传统的四部法而更加完美,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最高水平。但是《总目》的分类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本文主要分析《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  相似文献   

2.
《八旗通志》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分别著录的一部官书。在检索目录与阅读《八旗通志》时,不难发现《四库全书》对此书的著录存在某些疑点。本文仅对以下3点作初步考释。一、《全书》和《总目》关于《八旗通志》的著录为何不符《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本来是检索《四库全书》的工具书,但是,两者关于《八旗通志》的著录却不一致。《总目》卷八二《史部·政书类二》“军政”条著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订误一则史秀莲《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卷58《史部·传纪类》载:“《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体例与《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同。考今蒙古诸部,其人率元之部族,其地则辽之故疆。自辽初上溯于汉初,攻伐之事未...  相似文献   

4.
从经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六艺略发展到经部,经部从无到有,经部分类的调整及类目的增加使尊经为旨的书志体学术史得以确立并获得发展。易、书、诗三类的书目传承与书目的净化和细化,透露古文经学重兴的消息。同时,尊经崇实的精神贯穿三部目录始终并持续发展。礼、春秋、论语类的书目细化及入目分歧,既是目录学发展明晰化的反映,也与经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四库提要》,传本很多。大言之,有库书提要、《总目》提要两种类型。《四库》辑入之三千五百余部图书,卷前皆冠提要一篇,是为库书提要;将库书提要别录、修订、重编、增写四部总叙、各类小序、案语等,即成《总目》提要(增附《存目》提要,共万余篇)。库书提要有七阁之分,《总目》提要也有浙本、殿本之别。浙本率先刊布,复经影印,遂成常见书,《补正》即以此为目标。本节选录经部易类十一条。  相似文献   

6.
《四库提要》,传本很多.大言之,有库书提要、《总目》提要两种类型.《四库》辑入之三千五百余部图书,卷前皆冠提要一篇,是为库书提要;将库书提要别录、修订、重编、增写四部总叙、各类小序、案语等,即成《总目》提要(增附《存目》提要,共万余篇).库书提要有七阁之分,《总目》提要也有浙本、殿本之别.浙本率先刊布,复经影印,遂成常见书,《补正》即以此为目标.本节选录经部易类十一条.  相似文献   

7.
《笔精》是一部明末徐(?)所著学综四部的杂考.用札记、随笔的写作形式来考订经传、史志、诸子、诗古文辞,图书分类学家称之为杂考,归入子部杂家类.而溯其起源,《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始于班固《白虎通义》和蔡邕《独断》,可是,前者专述经义,当入经部总义类,后者则记录汉代名物制度,当入史部政典类.至于唐李匡义《资暇集》、李涪《刊误》、苏鹗《苏氏演义》、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朱翌《猗觉寮杂记》、吴曾《能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诏令奏议类·包孝肃奏议十卷》有误,(以下简称《奏议》)已历三勘。一勘于《辨志文会》初集。费德宗所勘有三,(一)张田分类本为三十一门,《总目》误作三十。(二)《总目》据田序驳正《宋志》,奏议当为十卷,此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加以纠正。(三)以明刻本为据,疑张田编本不是《奏议》全本。二勘于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以下简称《补正》)。《补正》辑录费氏之说,又略加补说。关于奏议的分门编类问题,就费氏推测《总目》分列门数生误的原因,补为:“今合肥李氏刊本,明礼门目录亦误体,集中不误。”关于奏议版本序跋问题补注,明代四种  相似文献   

9.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史部共收书籍1 106种,《四库全书》史部收书共2 102种,其中存目1 540种,列入正编的只有562种,《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没有存目,实际收书较《四库全书》史部多出近一倍。《四库全书》史部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本书史部取消了载记和史钞,从目录类中分出了金石类,共分14类,且排序也与《四库全书》史部有所不同:正史、别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评、诏令奏议、传记、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附有许多案语,本文主要考察史部提要案语。这些案语体现了馆臣于史部收书时遵循循名责实等原则,反映出馆臣尊经尊王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价值。本文还对史部案语中失考之情形进行了纠补,并对总目史部书籍分类卷数统计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1.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所列书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同治之世,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列举书目2200种,涉及作者2400余人,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古籍的概貌。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的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书目答问》问世以后,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传当时的读书人近于“家置一编”。笔者受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一事的启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  相似文献   

12.
今人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篇》著录了《彭氏类编杂说》一书①,庄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因之②。《彭氏类编杂说》六卷,明彭好古辑。此书最先著录在《千顷堂书目》子部类书类,“彭好古《彭氏类编杂说》,六卷”③。《明史·艺文志》本于此④。然而有清一代重要的目录书,如……  相似文献   

13.
每一时代的政治思想潮流和学术风气特征,对当时目录书的编纂,都有一定的影响,因而目录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种潮流和特征,起到“辨章学术,考竟源流”的作用。从两汉至隋八百多年中,史学大有发展,而目录书中“史部书”一类亦即由《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的“春秋类”下脱出,经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勗《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一直到唐初《隋书·经籍志》,终于逐步独立成“经、史、子、  相似文献   

14.
《越绝书》是一部古籍,《四库全书》编入史部载记类,历来公私书目也常常编入杂史、稗史之类,所以它是我国的一部古老历史文献.《越绝书》的内容,有三方面为历来学者所特别重视.第一,此书详细记载了吴越交兵,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称霸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术数等等,所以清钱培名在其《越绝书札记》中说:“《越绝》,复仇之书也”.第二,《越绝书》为我国以后出现的大量地方志开创了范例,万历《绍兴府志》卷五十八序志说:“其文奥古多奇,《地传》序形势、营构始末、道里远近,是地志祖.”乾隆《醴泉县志》毕沅序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此书中特别是《吴地传》与《地传》两篇,对吴越山川、地理、城池、物产  相似文献   

15.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常有学生提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他用了二年多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筛选了二千二百种常见的重要古籍,分门别类,编成一部为初学者指导读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t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年)刊行问世。这部书一问世,就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极有影响的一部目录书。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后来的蔡元培先生干脆把它作为简明、实有的购书目录。自西汉刘向、刘敬父子首创…  相似文献   

16.
《佛典精解》一书,经本校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陈士强历时七年半笔耕,已于1992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九十余万字的专著,是迄今为止系统而又详尽地考释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源流的汉文大藏经总目提要。全书依照所汇解的226部2453卷典籍的体裁和性质,分为经录、教史、传记、宗系、纂集、护法、地志、杂记等八大类。各部之首均有“总叙”,综述这一大类典籍的性质、历史、门类、存佚、收录状况和备考书目。然后分门列品,对见录的典籍作进一步的分类和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史评提要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述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史部设史评类,著录历代史评著述。明代史评收入正目仅有2部,而列入存目却多达61部。《提要》对明代史评的评论,既有对明代学风之批驳,又有对于明代学者史学素养之褒贬。《提要》对史评经典《史通》极为推崇,在对明代《史通》研究的批评中表达了对于明代史学研究的认识。对明代史评著述的评论中,反映着《提要》之史学观念与评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后,各种刻本上都没有作者吴承恩的署名,现在人们认定这部书的作者是吴承恩,都是根据一些别的材料推断出来的。天启《淮安府志》说,吴承恩“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并在他的名下记载了他的作品,其中就有《西游记》一书。藏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也编录了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可惜的是他误载之于史部舆地类)。一些私人著作中, 又从语言方面进行论证,认为《西游记》中多淮安方言,这也是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一个重要论据。这些材料很能说明问题,论证也很有力。我认为,《西游记》中的一些淮安地方特色,也应视为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证据。我这里举出两个例子,试图说明这个看法。  相似文献   

19.
五、明代私撰目录之进步,日趋科学分类,小学独立发展。宋以后官修簿录《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以至《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沿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列小学于经部。有的私家目录书也在所难免。如元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志》即循四部分类,小学附经类,收书也较保守。小学类除收尔雅、说文、广韵等书外,还收法贴、蒙求、童蒙训、弟子职等。后来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有所补正,将弟子职等幼仪入儒家类,将蒙求等入类书类。本着“以类相从”,而“区别部别,不便错杂”(小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存世宋代官私书目的小说类作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并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小说类进行了合理的比较,切实地探讨了宋代小说观念的发展概况。《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将志怪传奇之书归于小说类,确立了后世书目小说类的基本架构。《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反映了南宋书目家进一步清小说类畛域的努力,它们所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之《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又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崇文总目》到《直斋书录解题》,尽管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现象,但已经在主导倾向上形成了关于小说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