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欲之谓善”的命师出自《孟子·尽心下》。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因浩生不害之问从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寓"廉"于"莲",寓"爱廉"于"爱莲",用"爱莲"的动情语言表达"爱廉"的深刻思想。倡廉反腐,"诚为本"、立公去私是根本,"肃之以刑"、制度化、法治化是关键。传承周子倡廉反腐的宝贵思想材料,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者幼而学之。壮而行之。行之者行其所学也。总其前后本末。学之即为其所以行之用。行之即达其所以学之实。故其学不能为他日所行之用。非学也。其行不能尽其前日所学之实。非行也。昔者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此义可深长思矣。仕何以能优。以其有学也。学何以能优。以其可仕也。然则非由学而仕。其仕必不能优也。非以仕为学。其学亦无以见其优也。而说者谓以其仕之余为学。以其学之余为仕。噫。至于仕之余而后言学。则其学亦巳晚矣。至于学之余而始论仕。则其仕将  相似文献   

4.
“既持释子戒,口断荤血,身断冶淫,心中断却了子孙田宅之想,诸皆可断,而官独不断,何以自解于天下也?(1237页,《黄平倩》) 笺:“[黄平倩]黄辉。……辉时退职家居,学佛自遣。然有时望,与郭正域、顾宪成齐名,故宏道谓其‘诸皆可断’,犹未可‘断官”。按:似因十年后周曰庠的疏(见1100页笺引),误解此文。宏道是万历三十年春游武当山途中得  相似文献   

5.
“火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食,祝史请准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反对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太史解释说:您所谓的正月,亦“在此月也,日过分(按指春分)而未至(按指夏至)”;您所谓的正月朔,也是“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均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这段对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历法的大问题:正月,何以也在周六月或夏四月?或者说,周六月或夏四月,何以也可称为正月?  相似文献   

6.
<正>景仰盛德,未奉清扬,神驰座右,何日能已?家兄归,详述高谊,感激甚深,垂爱如丈,实非常人所能比也。某于人生究竟之意义,尚多迷惑,甚欲研究。惟考求人群活动,因平昔自己返省,于爱之一字,已觉稍有所悟。吾人何以有爱世界之心?何以有互助博爱之心?甚有肯牺牲性命者,果何为乎?此无他,有良心未丧而已。而有多数只知自私,惟图一己快乐之人,是又何故乎?此无他,彼等之良心,为利欲所蒙蔽而已。利欲何以能蒙蔽  相似文献   

7.
问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与小用、何以辨之答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问尧舜与汤武之处事如何、答尧舜以天下与人而无人德我之望汤武有人之天下而无我取人之嫌是故天下无大事我不能大则以、事、为、大。而处、之、也、难问小人义士君子三者之用心其同乎否、  相似文献   

8.
一在屈原的作品中,诗人不止一次提到了鲧,而且每次都是很动感情,或者赞赏鲧的刚正,或者对鲧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女?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离骚》)在这里,诗人对鲧的刚正不阿的性格似抑实扬,实际上是借鲧自况,以鲧作为榜样。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  相似文献   

9.
自祖龙焚书而古籍几不能存于后世。其幸而获存者。则以有孔壁之藏故也。然则是藏也。岂非天人相感。圣道存亡一大关键哉。何以不藏易也。知其以为卜筮之书。现医药之书所必不焚也。何以不藏诗也。知其为民间歌谣所习。而无庸藏也。且三十六郡之分。独留卫辉不与卫为天下之中。而国风独多于卫。人尚中声而传习之徒独众是以三百篇之言。早留于天下。其在百家之言存于私室。焚之或有不能尽其为天下公言。煌煌如尚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者。概为灰烬矣。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孝经之晚出。则全以藏于扎壁故也。知孔壁一藏为存六经特典。而其不焚者。则亦不藏。此间天人相感之故匪易易也。而后世之陋儒犹欲破坏孔壁中书。噫其逆  相似文献   

10.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争辩中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论》中集中阐发了他的“唯谓”逻辑思想,他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就是说,“名”(概念)要做到正确使用,就得专一地称谓(“唯乎”“其谓”)彼“实”或此“实”,比如面对“白马”之实,只能用“白马”之名来称谓,不可用“马”之名来称谓.这种思想,一方面确实肯定了概念的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另一方面却也否认了概念本身的辩证特点.下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即“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习用。如《汉书·扬雄传》:“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乂《资暇集》:“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也,故天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宋周密《齐东野语》:“虽然,宰予昼寝,夫子有朽木粪土之语,尝见侯白所注论语,谓昼字当作画字,盖夫子恶其画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昌黎《语解》亦云昼寝当作画寝,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  相似文献   

12.
《史记·货殖列传》云:“朱公……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唐司马贞《索隐》曰:“谓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此解义甚含糊,故今人晏炎吾解“责”为“债”,谓:“‘不责于人’者,谓不贷子钱。”“‘择人而任时’即‘释人而任时,。亦即‘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言异而实同。”(见《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今按,以“债”释“责”,以“释”释“择”,似嫌迂曲。《说文》:“责,求也,从贝束声。”“责”之本意为“求取”,《左传·桓公十三年》:  相似文献   

13.
思问录内篇     
衡阳王夫之譔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奚以思之哉。俨若思之谓也。旁行而不流。安止而几。其功密矣夫。按人能于内里时刻用功。则视自明。听自聪。色自温。貌自恭。然舍思亦无工夫。所谓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其思之中正。而不倚于一偏早定于神化之域矣。恃一端之意知。以天下尝试之。强通其所不通则私。故圣人毋意。即天下而尽其意知。以确然于一则公。故君子诚意。诚意者、实其意也。实体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对于阮籍,历来论说纷纷。有谓其因反抗司马氏而陷入苦闷者,有谓其因觉醒的人生意识受到压抑而苦闷者。这些问题,可讨论者其实尚多。说他反对司马氏,并无充分的史实可作证;而汉末开始的士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其实有着甚为深刻的政局的、思潮的、与学术思  相似文献   

15.
一冯梦龙曾为其友人天然痴叟编撰的小说集《石点头》作序一篇,原文如下: 石点头者,生公在虎丘说法故事也。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净方便法门,能使顽夫伥子,积迷顿悟,此与高僧悟石何异。而或谓石者无知之物,言于晋,立于汉,移于宋,是皆有物焉凭之。生公游戏神通,特假此一段灵异,以耸动世人信法之心,岂石真能点头哉?噫,是不然。人有知则用其知,故闻法而疑;石无知因生公而有知,故闻法而悟。头不点子人而点于石,固其宜矣。且夫天生万物,  相似文献   

16.
墨子通释     
天志上篇心之所之谓之志.天志谓以天之心为心也.此承法仪言之.既以天为仪.即当以天志为志也.子墨子言曰。偁子墨子言曰者.慎重揭举其师说以诏当世也.盖墨子当时但以口说.而弟子记之.此为第一章.今天下之土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至大.国次之.家次之.身又次之.由家国而推之天.即小以知大也.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家视国为小.故立论自家起.  相似文献   

17.
善的形上学追问——孟子善恶观的道德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范正是可欲之善的现实存在;性善论是善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天道观则是善的超越根据。孟子以性善说人性,以天道说性善的思维理路,成为儒家后学道德形上学建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一)“青冢”之名的由来 昭君墓以“青冢”之称而闻名于天下,以“青冢拥黛”的景色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游客。但其墓何以称“青冢”,却从来说法不一。有人说:“‘谁似青冢年年青’,因: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见《太平寰宇记》)而有人则云:“青冢之得名,非谓冢上草独青也。”(《柳南随笔》)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孰是孰非?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相宗络索     
八识十证一名十理。以十理证知八识体相。此护法师以二乘不知八识。证明其于前五外。实有非妄。「特种」谓执持一切善染种子。流转还灭皆依持此识。以此识本是如来藏白净识之本体。即可复真归元。故能持菩提湼盘之种。不尒众生必无成佛之理。乃为七识熏染。受异熟果成阿赖耶。则顺流注于七六前五生诸心所。作不净因结输迴果故能成十二因缘。流转不息之种。「异熟心」异熟有三义。一变异而熟。谓如  相似文献   

20.
<正>孰有当迷乱之世,上不获君,下不获民,志勿为之苶,皇然念四国之训乎?隆然谋四国之顺乎?谋唯恐其不訏,而不忧其大而不容乎?犹唯恐其不远,而不忧其深而逢忌乎?能此,然后一旦举六宇以任之,目昭心旷,习于光大,而铢两之计、穴罅之智、不足以动其心而成其大业,退不见有生之乐也,进不见天下之利也。故君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