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它描写了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生活面貌。霍桑擅长使用象征的手法,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对美国文学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小说《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这一创作特征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文章将对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作者试图揭示的《红字》主题——真实。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霍桑深受清教、超验主义和神秘哲学的影响,又置身于资本主义飞快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心理状态处于极度困惑和矛盾之中。文章认为霍桑的矛盾心理在《红字》语言运用中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图探讨双重否定的语言形式在《红字》中的文体功能,揭示双重否定的使用和霍桑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双重否定的使用对小说主题理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霍桑,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美国最早重视心理描写的作家。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中,霍桑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且获得巨大成功。人物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这部小说所以能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霍桑开创了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霍桑在《红字》中通过对黑男人和印地安人的刻画,表达了反对奴隶制、对黑人奴隶的同情和对印地安人尊敬与赞扬的态度倾向,揭露了父权制社会是种族压迫的根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这对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问题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复兴清教的主题。清教激励了美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国者,对于美国文化有贯穿始终的影响。霍桑在小说《红字》中为工业化初期的同代人指出了一条清教主义的道德完善之路;电影《红字》则表现了当今美国人向往和平、回归家庭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他以其代表作《红字》在美国小说史上独步一时,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霍桑在小说方面独树一帜的成就可以说家喻户晓,人所共识,可他的散文创作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8.
不能忘却的《红字》:霍桑的清教主义紧箍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教主义不是霍桑所笃信的宗教信仰,却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清教主义是霍桑认识人类和社会的理论武器。而《红字》正是他捧奉给世人的一部清教主义特色的警世恒言。在这部小说中,霍桑用清教主义的眼光看待美国的经济腾飞和刚拉开帷幕的美国梦,他警告世人,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人性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撤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红字》被公认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红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又有梦幻般的浪漫氛围,而更重要的则是丰富的象征手法,因此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艺术手法对美国小说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表现特点、作用和霍桑的文学观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哥特小说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等人将这一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使哥特风格带有本土色彩。霍桑的短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典型的哥特小说,故事中的背景描写充分体现了哥特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小说《搏击俱乐部》是美国当代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成名作。故事的主人公身患精神分裂症,生活空虚,性别身份模糊,他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代表性。《搏击俱乐部》着力描写了残暴血腥的搏击场景;而主人公的经历暗示,搏击俱乐部的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男性面临的性别气质危机问题,体现了帕拉尼克对当代社会朴素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善与恶交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哈克贝里·芬这一矛盾个体。小说中主人公哈克贝里·芬这一矛盾个体在寻找自由的旅途中与社会的相悖与相容揭示了人类寻梦之旅的归宿感和安全感以及人类永恒处于两难境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的人性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的悲剧》中 ,作者通过主人公为追求金钱、情欲和地位 ,逐步走向堕落 ,最后泯灭人性地杀害女友的故事 ,谴责了贪图享受的极端利己主义 ,揭示了在失去理想信念后 ,面对金钱的腐蚀、情欲的诱惑、政治的操纵 ,个人的奋斗只能带来人性的异化 ,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4.
跨种族性关系,尤其是黑白之间的性关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禁忌。著名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他的小说《另一个国家》中对跨种族性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探讨,希望帮助黑人白人走出精神困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种族关系。通过该小说中两对黑白恋人的悲剧故事,鲍德温显示了他对美国跨种族性关系问题的担忧与困惑。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双重视角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现实作了准确的刻画:既有一战后国内经济的繁荣,又有年轻一代道德的缺失,该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赞誉,作者也因此声名鹊起。作品中作者以较多的笔墨贬低、丑化女性的同时,有意褒扬、美化男性,体现了父权制下"厌女倾向"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及作者创作态度的主观性和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小说史上,查尔斯.布罗可登.布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力图使美国小说摆脱简单说教的模式,给予小说更开阔的释义空间。他的小说深深地根植于美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主题思想含蓄、开放,较多地关照个体人物的命运与矛盾的内心世界,作品极富自由想象的张力。这一特征在《威兰》一书中得以充分展现。小说《威兰》中的人物都有难以确定的自我,充满矛盾,对峙的思想经常会同时左右他们的行为,指令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行进,使他们无休无止地处于一种犹疑不定的精神状态之中。威兰的个性冲突最具有戏剧性,也最能反映政治潜意识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成名小说《屠场》(中译名)实质上是他为揭露时弊,倡导改革所作的檄文。辛克莱选取芝加哥屠宰场工人的悲惨遭遇为典型事例,以新闻化手法加以纪实性描写,旨在揭露美国工业化时期托拉斯企业非法敛财的恶行。他本人为该书取名《丛林》,正是对美国社会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非常态状况的定义。他的行动表明,唤起公众对托拉斯问题的重视并推动国家给予有效治理乃是他的一个主要创作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纯洁食品运动”的兴起及《纯净食品与药品管理法》的出台正是辛克莱利用新闻舆论推动国家立法改革的一次成功努力。  相似文献   

18.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小说《人间王国》中,以描写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奴隶的民族觉醒和反抗、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种族仇恨、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欧洲殖民者醉心于拉美风光等现象,深刻反思了拉丁美洲社会的落魄、觉醒、反抗到适应的现实问题,提出拉美历史文化特色源于殖民宗主国文化同印第安及非洲黑人文化的相互融合性观点,并通过神话原型的显现展示了拉丁美洲文化的混杂和社会的畸形。  相似文献   

19.
以金钱为主题的"美国梦"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之死则代表着"美国梦"的幻灭。威利扭曲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对人性的探索始终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文学创作中执着追求的主题,这在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福克纳从无意识的混乱与盲目以及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两个方面入手,解读导致女主人公米尼.库柏人性扭曲的外因和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