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军 《江淮论坛》2005,(3):133-138
苏轼诗歌美学理论是一个极其丰富、深邃、广博、璀灿的艺术宝库,有待作系统、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其关于诗歌美学的理论,如:贵传神,崇妙理,尚自然,主情致,求含蓄等著名论点,既是其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艺术理论结晶,更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且构成了苏轼诗歌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纬书以"气"作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介质,形成了带有气化感应色彩的美学思想;纬书有大量谈论诗歌和音乐的内容,对诗歌和音乐的起源、创作心理和社会功能均有独到的看法;纬书对身体异相的描述与汉代大一统政制的出现相关,有着较为浓厚的庙廊气息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方审美文化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影响大致以1840年为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1840年前较为微弱,1840年后则不断地增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审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一些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艺术家,同时又是诗学家或诗人,他们纷纷自觉地以审美眼光观照诗歌,或者从审美视角进入诗歌现象,对古今中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或者以自觉的审美意识来创作诗歌。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现代诗学家或者直接引入西方美学范畴,或者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启发,对中国传统的诗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基础的形成正是中国现代诗学家们在西方美学思想启迪之下,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休闲美学之建构正成为我国社科界新的学术热点。在中西方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休闲审美的丰富思想和文化现象:休闲中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休闲中的人格之美,休闲中的人生之美,这些均向我们呈现了休闲美学的深厚社会文化基础。而建构休闲美学,更有着当今时代迫切的现实吁求。一方面,国民休闲方式失当、休闲消费异化等负面现象需要休闲美学对休闲文化起到引导、校正、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休闲美学亦可使促进休闲学理论发展更加深入,并使美学理论更现实地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武新玉 《理论界》2008,(5):152-154
20世纪初,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浪潮席卷欧美大陆。美国诗歌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以破竹之势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进行了猛烈的冲击。然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风貌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它与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文化大背景以及英美文学的迅速发展和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东方诗歌美学思想和技艺的融入这一角度对意象派的诞生,庞德的诗艺成熟等方面探悉美国现代主义诗歌1910~1922年的发轫,透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杨冬晓 《兰州学刊》2011,(12):166-169
《玉台新咏》的选诗标准体现了齐梁时代重视诗歌抒情、审美、娱乐功能的倾向,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诗歌政教功能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说明六朝时代有了审美自觉的思想以及较为成熟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读王杰的《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莫其逊在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的理论选择中,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重要一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敏感棘手的理论现象。王杰在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思想根基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赋比兴"及"兴观群怨"之"兴"引导王夫之诗歌美学走向以情为主的诗歌本体论的话,那么他提倡的"兴会"说则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思维方式推进了一大步.王夫之把"兴会"上升为审美活动的源发性范畴,这一方面表现出明清时期中国诗歌美学的成熟,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兴会"说自身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王夫之对"兴会"审美感兴的重视使得这个古老范畴最终与哲学思维建立起疏通的纽带,使其与"以兴起情"说为主的"赋比兴"诗论和"兴观群怨"的"四情"诗论联结在一起.古典诗歌美学的历史演进和逻辑进程在王夫之身上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盛唐之音空前绝后,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音乐审美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李世民的音乐审美思想是对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为盛唐音乐的开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道、懦、佛美学都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多学科的交叉探索,坦至今还没有人从深入研究道教典籍人手,对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观点、表达形态作出整体的归纳和细致的分析,提炼出一个范畴体系。1997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活显一教授的新著《大美不言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有创造性的新开拓,填补了这一方面的学术空白,无疑是美学研究的新收获。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深入到道教思想内部去探索其美学思想,寻求其美学范畴,并联系中…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功正 《齐鲁学刊》2003,(2):101-106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 ,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 ,保持着良好的精微感和审美分寸感。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 ,唐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色彩充满了敏感和兴趣。王维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秉赋和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而细腻的审美感觉经验完全是盛唐人才具有的 ,它体现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考补     
董仲舒的生年应是在公元前 198年左右 ,其亲见四世 ,是见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四世 ,他虽然生于汉高祖时代 ,因为年小 ,不能算又见一世 ;古代讲七十悬车致仕 ,不是准确的整七十岁 ,而是从七十到七十九岁都包括在内。董仲舒三年不窥的菜园应该在首都长安。董仲舒对策之年还是定于元光元年比较合理 ,其他说法不能解决的矛盾更多。董仲舒的墓在何处 ,还需要继续研究 ,难下定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开创一代盛世的“文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每以万机之暇 ,游息艺文” ,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热情。然而由于主客观诸因素的制约 ,在崇尚南朝文艺传统与审美趣味的社会文化风尚下 ,其文学活动与作品呈现出多种因素、多样趣味融而未合的杂糅并置状态。尽管如此 ,李世民以其特殊的身份 ,于听览之暇 ,性情所至 ,“属文赋诗 ,天格赡丽 ,意迈冲悟” ,具有“首辟吟源”的象征意义 ,对“诗唐”的形成有奠基之功 ,从而造成了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的错位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散文承袭了明清文人的“闲适”语言风格,并进而形成了个体化的语言风格。因为现实社会语境中诸多因素的限制,他的“闲适”言说实质上是对自己精神内在家园的遮蔽,具体体现在他的言说与生命存在的冲突以及他对传统和现代的复杂体认.这些复杂的审美感受在审美上所形成的两难困境源于汪曾祺对生命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16.
隋代的文、炀两位帝王对待文学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对隋代的文学审美状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隋文帝阻遏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而隋炀帝受南方文化、美学环境的孕育,融汇气势于华丽之中,促进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南北朝的长期割据,使南北两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美学风范,南方清绮,北方质实。南北文学美学之差异反映了地理文化之差异。随着隋代在地域上的统一,为南北文学美学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宋超 《晋阳学刊》2006,(6):75-80
在西汉初期及中期发生的激烈政局变动中,代王刘恒与昌邑王刘贺,均以诸侯王身份入承大统,由于缺乏皇位法定继承人的权威性,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王国旧臣以维系统治。由于文帝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代臣与汉大臣之间的关系,迅速稳定了其统治,亦为开启“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反观昌邑王刘贺,既不能审时度势,又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之能力,虽然力图效法文帝故事,不仅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促使权臣霍光迅速采取行动,加速了被废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地位升降有密切关系。高祖崇经,其诏令引《诗》亦颇有深意;太宗继续巩固经学地位,其诏令引《诗》更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高宗及以后数朝,经学地位有所下降,诏令引《诗》多乏善可陈;睿宗时境况略有回升,为玄宗时经学复兴作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人类审美活动具有分属为不同层次的双重性质 :既是受生理、心理机能影响的智能性活动 ,属于自然层次 ;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精神性活动 ,属于观念层次。自然层次决定了审美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使审美具有着全人类性 ;观念层次决定了审美观及审美价值的具体形态 ,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 ,使审美具有着发展性、社会性。审美活动就是由这两大层次交织而成的整体 ,是以非功利认知方式为智能基础的社会精神性活动。仅仅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或仅仅强调生命的自然性 ,都不能合理说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20.
卫广来 《文史哲》2002,(2):49-54
西汉帝室放嫁宫掖女性,汉初至武帝为制度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三朝为变质的奉陵制阶段,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文帝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意义,所出夫人是最高一级嫔妃。此制出现于西汉,其历史脉络是承继了春秋战国以来否定妻妾殉葬制的时代潮流,其社会基础则是西汉流行的妇女改嫁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