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日君再来     
午餐时,他在人群里看到了那个瘦小的女孩。那女孩子看上去不过是个高中生的样子,他问身边的人:她是谁?身边的人答,她是渔,二十四岁,刚到这家企业做人事助理。渔,他在心中轻念一遍,埋头吃饭。以后偶尔在电梯间相遇,他都会格外留心那个女孩子,是的,她的名字叫渔。  相似文献   

2.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4.
“堂主”称呼的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标准的北京胖子,他慢步走在胡同里,顿时就让前后交通陷于停顿。在胡同里漫步了30来年的堂主,到如今,蝴蝶效应似地扬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暴。事实上多年来他干的事不是演艺事业就是大型活动,像你在《大腕》里看到的,一口京韵儿说着政治、经济、社会走势还夹带上艺术,但等你真正明白过来,他谈的还是钱。因此也别奇怪,堂主暴得大名前的履历里写着:“负责大型灯光TRUSS架系统搭建(1997年)”、“所有常规灯具及电脑灯具系统连接”以及“制作展板及会议背板条幅(1995年)。”  相似文献   

5.
李成业,瘦高的个,是个有能耐的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46岁的他在北京这条胡同里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善于抓住机会。李成业很幸运,上山下乡时他还小;等到他毕业时,挺顺利地被国营单位招了工;而后在单位即将倒闭的时候,他及时辞职下了海,在胡同里开了小卖部;再后来又开了家小餐馆。这都让李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正在什刹海附近一条安静的胡同里,23岁的李杨看到了今年高考的新闻,北京的4名高考状元全部选择去香港读大学。"至少未来几年,他们上推特和YouTube不用翻墙了。"他笑道。两年前,李杨从香港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做编  相似文献   

8.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9.
耀邦好学是我和他接触中所知。 1976年9月,“批邓”正处在紧张阶段,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这个运动暂时中断。整人的和挨整的人,都忙于防震,我们这些挨整的人却因此喘了一口气,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去富强胡同5号耀邦家串门,看到他在家中读书的情况,对他的好学有了深刻的印象。 不妨对他那时读书的环境作一些描绘。他没有在自己的院子里搭防震棚,但并非不防震,而是在  相似文献   

10.
“胡同开店,纯属巧合” 文锋,一位38岁的四川小伙,是丽江龙记斑鱼庄的老板。聊起在胡同里开餐馆的原因,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实属巧合。”  相似文献   

11.
正辞了工作,他揣着从小打工攒下的5万美元来中国创业。他不仅想做最地道的美式比萨,还要做出北京最大的比萨。在中国的第一个家成为他永远的家庄小龙第一次来中国是上高中时作为交换生,当时他寄住在官园胡同里的一户姓庄的人家里,还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因为喜欢中国的李小龙,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庄小龙"。庄小龙性格活泼,喜欢玩,每天放了学就在胡同里四处串,看老  相似文献   

12.
四海 《北京纪事》2013,(12):89-89
胡同景观的慢慢消逝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最让人无奈的事,就像春天风筝的飘散一样,承载文化的符号渐行渐远,让这个城市看起来是那么的陌生和乏味。但是,有一个人想留住她,他想留住这城市的色彩,虽然,他只是用他手中的铅笔。在那淡黄的画稿上,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文化北京的再现,也是胡同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10):51-53
三爷姓宋,大号振刚,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因为喜欢交朋友,为人处世讲义气,在家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大家伙儿全尊称他为三爷。  相似文献   

14.
吴婧是理所当然的美女,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就完全明白了他爸爸吴建光为什么跟我说自己的宝贝女儿很适合演韩剧,因为那天我觉得站在我面前的活脱脱的就是从《色即是空》里走出来的金丝蓉。温州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但不是所有漂亮的女孩子都能走上演艺之路的,吴婧是因为从初中开始,学习成绩就她那个当演员的爸爸看不出有多少北大、清华的品相,于是便怂恿她去学表演,就这样最后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用吴建光的话说,在表演这行当里,北京电影学院也就是北大、清华的档次,好歹也算是名校出来的了。  相似文献   

15.
翟倩 《社区》2013,(16):45-45
在我管辖的武学胡同77个院里,没有不认识我的。我每天走在胡同里,居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遇上什么事情,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我。 有人问我,你怎么跟居民关系这么好?居民的门你是怎么敲开的?我的经验就是真心换真心,让居民看到你能为他们办事,他们才会打从心眼里欢迎你、接受你。  相似文献   

16.
胡同情     
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长大的,20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时常关注我的成长之地,尤其关注北京老城胡同,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在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学、老师和邻居,有已变或老梆子的幼时小伙伴,有我偷摘过的果树,有曾被我用绷弓子扭碎的路灯……  相似文献   

17.
从小羊圈到圣詹姆斯广场──论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曾广灿老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非常狭窄闭塞的北京胡同里度过的,这种充满浓厚市民气息的旧北京胡同社区文化环境,一方面使他保持了同穷苦下层市民的深刻联系,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市民诗人”打下了基础,另一方...  相似文献   

18.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19.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20.
一看到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在路边打车打得仪态全无,真是又气又恨,什么约会值得你这样受罪?去他的,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