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凌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5)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类型的主人公。随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创造,他也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融入到对武侠小说主人公的创造之中,每一个主人公在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同时,他们的经历和结局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杨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20-25
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一个充满道德伦理意味的虚构空间,它的泛道德化特质着重体现为侠客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人生理想都受制于具有浓厚传统宗法色彩的江湖秩序。金庸构筑的江湖秩序一方面给不受世俗王法约束的侠客提出了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寄寓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吸纳、审视和反省。 相似文献
3.
赵跃鸣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83-86
金庸小说是一个文化长廊,具有民族特色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阴阳八卦,在小说的刀光剑影中熠熠生辉。而儒、道、释、墨、兵、法各家的精髓融会贯通于小说创作的始终。金庸武侠小说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仅就其中对中国酒文化、饮食文化,特别是江南饮食文化的描写,就让人赏心悦目,虽然在其15部小说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描写不多,但也足以让人们体会到金庸对中国美食的至高的修为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笑傲江湖》中的论杯和在《射雕英雄传》中的各种美食的描写,充分让人们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食不厌精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张元春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5):41-43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21,41(1):39-51
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家,其武侠小说关于武功之描写非常独特,武功高手学武历程之曲折、争夺武器秘籍之残忍、过招之血腥以及他们心理变化之微妙,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庸的武侠小说不是单独地描写打斗血腥等暴力场面,而是把武功描写与个人福泽、社会文化相结合,突显武功的神妙性、创造性。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武功千奇百怪,门派琳琅满目,武林霸主善恶有报,文化凌驾于武功,一切精妙的绝世武功皆源自儒、释、道思想。通过金庸的武功描写可以折射出一些人生哲理,武功在政治面前是无力的,武功盖世的大侠不是自杀、战死,便是离开中原、隐居异域,而英雄之自尽或战死以至于退隐,则在以武功称霸江湖之外,给人以反思。 相似文献
6.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性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伦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28-3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生悲剧是在人性与社会性的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因为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性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类。本文着重探讨金庸作品中人性悲剧的产生根源、表现形态及其包涵的文化意蕴,并评述金庸为人生苦难指出的解脱之道。 相似文献
7.
余世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0-53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对佛教四谛思想的表现,来阐述金庸小说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智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5-27
考察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对英雄传奇的叙写,是金庸武侠小说,也是所有武侠小说的重要特点,但金庸武侠小说对英雄传奇的叙写相对于其他武侠小说又有其独异之处,其对有人气的英雄群体的塑造,可以使读者在鉴赏中幻化为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英雄历险,获得灵魂的安慰与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这是其征服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高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6-114,183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11.
寇鹏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
金庸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探讨,主要还纠缠在是"雅"还是"俗"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真正从大众艺术本身的多层次视角来研究.借鉴西方的六种大众艺术理论,可以对金庸武侠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价值进行多维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汤琳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6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武侠小说的翻译面临较大的困难,目前对武侠小说的翻译研究也明显不足。本文从德国的目的论出发,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对武侠小说的人名和绰号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为日后武侠小说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左洪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6):45-49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结合相关的历史与宗教文献,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全真教主要人物尹志平进行了分析。首先认为与历史上真实的人与事件相比,小说中尹志平的政治倾向、感情性格等主要方面与史实差别较大;其次重点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设置这样一个全真教另类的角色是有必要的,但把这个角色叫成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尹志平",就违背了人物的现实关联及内在精神结构。这是金庸先生所说的"我初期所写的小说",过于强调艺术真实而对历史真实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4.
赵言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60-64
金庸小说的主题以理想主义开始,逐渐过渡到批判主义,最后以解构主义结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除了表现最为常见的侠义精神之外,还隐藏有一条儒学线索,其中既有对儒家精神的张扬,也有对其不足与缺陷的反思,这为我们重新审视儒家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 相似文献
15.
孟航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148-150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在其一以贯之的民族问题上体现出显在的发展流变:由过分强调汉族本位到逐渐肯定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尤其在后期创作中甚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樊篱,表达出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这对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良政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2):157-160
淮河流域尚武之风源远流长,武风兴盛延续至今.近百年淮河流域武学兴盛、武林英才不断涌现,武术组织不断健全,武术活动增加,武术竞赛形式多样.淮河流域的尚武风气并未消减.然而近百年的发展表明,传统武术日益冷落,武术文化传承被冷落,武学发展起伏变化.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淮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不能丢掉其尚武文化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许兴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69-73
金庸小说虽然为通俗小说,但其典型的悲剧内涵却独具特色。金庸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悲剧民主性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因素,从而使得金庸小说具有了雅文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高亚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26-130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批评概念,它包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等不同的形式。赵树理的小说无论在言语层面,还是在小说情境与小说结构上,都具有反讽艺术的特点。在此以赵树理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例,分析他小说里的反讽艺术,企图从这一的视角打开展示赵树理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视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