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教师角色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支配者”、“独白”者。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角色出现了危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从“独白”者转换为“对话”者。而要真正实现这种角色转换,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从“独白”者成为倾听者、“对话者”;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断言式“…者…也”和西方诗学的本质论断言式“S是P”之间的差异性的探讨。鉴于两种断言在逻辑形式上的“仿佛同质”,本文分析了在表面的同质性掩盖下的两种断言在中西两种知识形态中迥然不同的功能、质态和关涉背景的差异,它们作为知识陈述的基本性质的差异。经由此分析,本文进而论证了学界习焉已久的用西方诗学的本质论方式阐释中国传统文论的误置和偏差。  相似文献   

3.
简自幼便忍受着作为“他者”所带来的不确定感,但是她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坚持“自我”的独立性。简的荆棘人生路——盖茨海德—劳渥德—桑菲尔德—沼屋—芬丁——充分展现了她对“自我”的不懈追求。简的“自我”形象迸发着女权主义的光芒。小说中看似“不太可能”的情节揭示了最可能的事实:男性统治正是女权主义“他者”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5.
文化“他者”的翻译: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后现代语境中的翻译对知识的再生产、文化身份的建构、全球文化地图的重构起着很大作用。在批判反思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基础之上,译者应该正确理解和跨越文化"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包容文化"他者",加强文化互动和对话,努力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间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6.
存在就是此在,此在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共在,而且这种“置放”无人称的“我”,永远也无法偿清对“他者”的债务.因为这债务是原初性的,“他者”比“我”更早到场,始源就是他者.存在之中有存在者,这是比存在论更古老的伦理学.今天的世界需要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批评领域的新批评出发,指出文本的自足自律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作品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结合弗莱的原型理论,重新认识形式分析,形式之美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自主性,而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理解和解释审美现代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提出,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由学界的理论自觉演变为道德实践呕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道德内涵和形上哲学根基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从诚信范畴管窥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中国伦理的具体范式及其转型路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范式平台.  相似文献   

9.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0.
"物质"概念的历史内涵是广延。在西方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并不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及其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实质上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象",这一"对象"并没有摆脱"广延"的特征,因此,"物质"概念不能构成对传统西方哲学一系列核心概念的消解。如果"物质"概念仅仅被界定为非广延的客观实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结论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都将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1.
"在"与"在者"的划界,规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分野.科学以因果诠释的方式把握"在者",而哲学则以领悟的方式把握"在"本身.人作为"此在",是唯一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的"在者".对"在者"之"在"的召唤,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对"什么是存在"的追问,隐含着沦为知识论的危险.通往哲学之路的首要前提,就在于澄清哲学提问方式的遮蔽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反垄断执法机关与涉嫌垄断经营者以和解方式结案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反垄断法》也引进了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然而,人们对该制度存在一些误读,认为执法和解程序属于非正式程序,执法和解契约在性质上属于公法契约,反垄断执法和解会降低反垄断法的威慑效果。实际上,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之本相是:执法和解程序属于正式程序,执法和解契约在性质上属于公私法混合契约,执法和解会提升反垄断法的整体威慑力度。  相似文献   

13.
存在:生命的律动——对昆德拉“存在”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分析和探讨,发掘其所谓的"存在"实乃人的本原的生命意识。它拒绝单纯的绝对真理的枷锁,也拒斥各种非此即彼的道德评价。生命意识具有自己的特征:不可重复的一次性过程,完全自由化,遵循情感的逻辑。生命意识在现代社会变得如此脆弱的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对人的某些技能的片面发展,现存体系对人的异化,以及它的思想根源——"媚俗"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是"与"真"的哲学追问与语言学流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语言学诸流派的思想源自于他们各自对语言之"是"与"真"的形而上哲学追问.我国语言学在世界上之所以尚无自己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语言学界没有关于语言的形而上学反思传统.仅仅认识到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就什么是语言的本质、什么是语言学知识这类事关语言本身的"是"与"真"问题进行哲学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对生态危机实质的认识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不难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和人性的迷失。造成人性迷失的深刻原因则是人被"欲望"所奴役。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首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从“被发展”走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因素之一。当大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大学教师的发展因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大学的使命时,需要对大学教师的发展重新认识。大学教师的"发展"包括其自主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大学教师的"被发展"是因外在因素使其屈从于外部的规约和控制而具有被动性。当外在客观条件满足主观需求的时候,大学教师发展的自我能动性会呈上升趋势,通过外部条件内化为自身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思维除了通过对象性的方式获得其所指与内容外,同时也可以通过非对象性的方式生成自身的意义与内容;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从“有”看世界的思维方式,非对象性思维则是一种从“无”看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现成的“有”的世界,而非对象性思维则可以看到非现成的“无”的世界;本质上,对于非对象性思维来说,它既可指向现实性,也可指向可能性,从而使得现实性范畴产生了破缺,打开了一个无限可能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与“话语”同在的同时 ,又不能不与“诗”同在。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与“话语”同在时不能不思考起的哲学问题 ,以汉字为例可以使我们加深这一思考 ;海德格尔提出了与“诗”同在时不能不思考起的哲学问题 ,以中国古诗为例能不能加深这一思考呢 ?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伦理学政策与概念真空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于计算机伦理学基础的五种不同观点:无解的困惑计算机伦理学理论基础的缺失;专业的解读计算机伦理学是职业道德;激进的分析计算机伦理学所处理的问题需要绝对独特的方法解决;保守的观点计算机伦理学是特殊的应用伦理学,它讨论的是传统道德问题的新类型;创新的探讨将信息伦理学作为计算机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在对前四种观点存在的缺陷进行评析之后,指出只有信息伦理学才能为计算机伦理学提供可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界研究"马克思学"著作时,一定要有阶级立场和政治觉悟。因为西方资产阶级的"马克思学"是有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政治需要服务的。我们只有本着扬弃的态度,才能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防止掉进"马克思学"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