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3,(7):96-106
<正>《序卦》:“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物聚则有大小、高低之分,自然有礼。卦象为乾刚在上,兑柔在下;天之道也,礼之基也。故曰:“履,礼也。”■履虎尾,不咥人,亨。注释:履,下兑(■)上乾(■)。卦象为,天边沼泽,浅水烂泥;人畜临之,常陷其中,不能自拔。水蛭繁生其中,吸食人畜之血。人一旦陷而不拔,水蛭迅速布满所陷部位,食尽方休。天连水泽,指荒远地带水天相接的大泽。卦象是走在沼泽泥潭上,  相似文献   

2.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3,(8):97-104
<正>《序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卦象是乾阳向上,离火同上,火光冲天,天人同明,故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注释:同人卦,与大有卦(■)相综,与师卦(■)相错。下离(■)上乾(■),火上满天光,火与天皆光皆亮,即大家皆光皆亮皆同,故曰同人;全卦五阳一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货币文字■、■、■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为“呈”的古字;释得■当隶作■,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字或体; 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 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23,(3):105-108
<正>《序卦》:“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就卦象而言,《讼》■,下坎险,上乾健,阳刚上升,不和而争,争者必讼。■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注释:讼卦,下坎(■)上乾(■),卦象一为天下大水泛滥象,喻指人们争讼汹涌。二为天往上,水往下。争而相背则讼。三为上健下险,三阳离险向上互争则讼。四为四阳争二阴必讼。争讼的出现,是由于诚信的被“窒”息,使人们警惧惕戒。中吉,  相似文献   

5.
■于商周古文字中的“■”和“亞■”的辨释,自来是个困惑莫解的問題,现在分别予以阐述。 (一),各家的解說 各家對于“■”和“亞■”的解說,颇多纷歧,不烦備錄。今将《金文詁林附錄》中李孝定所作的结论,錄之于下,以见梗概。吴式芬释亚形下(方个)形,釋亞不誤,诸说  相似文献   

6.
扶风庄白村墓葬出土的"伯■"诸器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传世《■簋》当是一人所作,这组器物应当与"彔"和"彔伯■"所作器物区分开。伯■不是周人,而是殷遗民,其家族使用"■■"族徽。伯■家族可能是专司武事的家族,商周之际臣服于周王室后被迁往周原。伯■家族的政治境遇和文化特征都体现了典型的殷遗民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 第一期卜辞有“■”字,也作“■”,在偏旁中或省作“口”,它是“■”(說文訛作雝,隶变作雍)的原始字;第一期卜辞有“吕”字,它是說文“呂”字的初文。后来“■”字在偏旁中多变作“吕”,与“呂”字的初文混淆不分,学者往往莫之能辨,今列四証以明之。卜辞中的“■”字多作为祭名的“■”字用,如“氏■眔奠”  相似文献   

8.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3,(9):102-108
<正>《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卦象是山在地下,有山不显。山本崇高于地上,却退居地下;即德高而居民下,《谦》之象也。■谦:亨,君子有终。注释:谦卦,与豫卦(■)相综,与履卦(■)相错。下艮(■)上坤(■),卦象为山居于地之下。谦逊退让之象。谦卦一阳五阴,一阳居下卦之上,而在上卦之下,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五纪》呈现了一份新的德目表,包括“文德”“惠德”“武德”三大类,每类分别有五德,它们被统称为“行之律”。其中“文德”五项,分别指“礼”“义”“爱”“■”“忠”。整理者将“■”读作“仁”,通过辨析可知,“■”以读作“信”为宜。属于“惠德”的“■”或“■”,则当读作“仁”。“礼”“义”“爱”“信”“忠”五德贯穿《五纪》全篇,之所以“忠”与“中”“心”相对应,并选入不见于其他德目表的“爱”,主要是为了与五方、五色等五行元素相配,并运用了声训与双关的手法。《五纪》将数算与五行相结合,通篇依照“五算”所设定的架构展开,涉及从自然现象到社会人伦的各方面。五“文德”被纳入其中,当受到《五行》的影响。《五纪》虽涉及五“文德”,但出发点还是让世人依顺天道与鬼神,服从天帝所创制的以“五算”为基础的根本法则。  相似文献   

10.
“[王]大令众人曰田其受年十一月。”(《续》2.28.5)是一条为人们所熟悉并被经常援引的甲骨卜辞。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界对于“■田”的认识是一致的——“■田”就是协力耕田。这种认识的主要根据是郭沫若同志在《由周代农史诗论到周代社会》中所提出的“■田”就是“大规模的耕耘”①的论断和《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劦”字所作的说解。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甲骨卜辞材料来看,“田”的“”字作协力解释是甲骨卜辞中  相似文献   

11.
■(師)组卜辞"壬午卜扶,奏丘日南",与《左传》"日南至"为冬至、《周礼》"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相印证,提供了一个冬至干支壬午;小屯南地出土的■组"奏岳"卜辞提供了另一冬至干支丙戌,两者相差365天,是前后两年的冬至。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武丁年表为标准,以小乙在位10年、武丁在位59年为范围,把与"奏岳"卜辞共存的小屯南地■组卜辞记载的月份干支作为边界条件,搜索科学历表中的冬至干支,得到"奏丘"卜辞的天象年代为武丁28年(前1223年),"奏岳"卜辞的年代为武丁29年(前1222年),证明■组卜辞的年代为武丁中期。冬至干支断代法开辟了卜辞天象断代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商周时期的■器有多处出土地,这使学界关于■族、■国地望的讨论趋于复杂。笔者从■器出土地、■器铭文特点来分析,认为■族是殷代强宗,周初一支迁至燕地,一支迁至宗周附近。其中,西周晚期迁至宗周的■族再迁至今山东烟台,成为姜姓■国,至少在战国早期依然存在,"■侯""■伯"之称在礼仪上应该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军先生《箕子与古朝鲜》一文,有三方面问题值得商榷。一、关于箕子“走之朝鲜”问题,箕子所以选择“走之朝鲜”,是因为半岛上有“古之辰国”,乃殷商海外属地,故“走之朝鲜”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辽左出土的铭文为“■侯亚■”的殷商铜器中的“■侯”不是箕子,把■侯当作箕子是一研究误区,箕子没有西迁辽西问题。三、箕子朝鲜不是■侯国,箕子朝鲜与燕国的关系仍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l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辶鬯”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15.
帝辛十祀征人方卜辞中曾经记录过一系列地理位置,其中一组共包涵五个地名:■、奠、■、■、嘉。此外,还涉及到一处重要地望——人方邑舊,学界对其多有讨论。本文结合古文字学、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主要对■(垂)、■(拔)、嘉这三处地名进行考释和地望探讨,同时也对人方邑舊的地望进行再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一七.................断......市科协学习贯彻+六大精神座谈会大庆“建设与发展”科技论坛首届年会大庆市“科普之冬”;;撇颤舞飞.,一解;纬碳粼+ *v…‘‘“:: , t t 觥寄西譬辑jj一■0■一0i;痢嗨群司寄鑫_____‘______—_—■_—_■—‘‘___—‘i i‘■●——‘■■●●‘‘■‘——■————______—_ 一i黪黪黪黪零黧剿辫熬缫鬻豢熬豢黪爨j普及科学技术 造福城乡人民——大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活动剪影  相似文献   

17.
湘瑟秋清嬾更弹。湖南巡抚吴清卿尚书忽於闱前自请援高麗妻女泣留不顾而去只言骑虎胜骖■。余虎■初欲及得召见授总兵许以自将十营便别立名从吴为偏将号吴求分二营不得又求分一营亦不许东华旧吏犹簪笔。黄瑾瑜为吴同年一员甲进士奏充营务委南岳真妃肯降壇。巍午庄布政将四营属吴惩余虎恩之失礼事之甚谨旋以事■书吴置不答魏亦自贰叔夜傥凭金换骨。曾重伯编修及陈梅生编修皆被命从吴曾请学洋■以千金为质遂授翼长陈平。何用玉为冠。谓营官饶恭寿之流淮王自许能骄  相似文献   

18.
朱继平 《东岳论丛》2019,40(11):68-76
晚商东土有■族,■及与之关联的上■作为商王征夷方时的重要驻跸地,战略位置突出,是深入解析晚商东土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节点。■与上■地望,学界多主张对应《春秋》文公七年鲁国郚邑。鲁郚说虽与■字构形、音义相符,却与卜辞所见同版地名间的地缘关系不合。综合各类文献可知,■、上■与向、莒、■三地皆近,唯有以■、上■对应《春秋》庄公元年齐国郚邑,方能同时满足这三组地缘关系。且汉晋古书所见与齐郚邑系联的浯水、浯山,亦可进一步佐证齐郚说可信。因此,卜辞■族即西周史密簋、《春秋》经传等所见吾夷、郚邑之前身,故地当在今潍水上游安丘西南李家西郚村郚乡故城遗址。  相似文献   

19.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20.
士之怀才负异■结不得伸于时者。往往讬于诗歌文词以自寄其意。非有冀于人之知。有所徼幸于后世不可知之名。而人之知之也。或异地而相思。或千载而仰慕。此其气类之感。若有物焉为之相引而相汲是古今文字之灵所由相续于不■而乾坤正气所以不毁于狂流奔放之会也。今天下岌岌然矣。国步颠蹶。九法沦夷。民生蹙疾未知所措。刘君粹叔。独亟亟以纂辑先正文词为务。昔官元江。刊行马悔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