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列斐伏尔指出,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利用符号体系实现着对日常生活与消费的双重控制。语言丧失了现实指涉物,通过自我指涉确立了权威、形成了符号拜物教,由此成为消费社会最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和意识形态。具体来说,书写语言与各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控制人们的消费与生活,为官僚主义的恐怖主义统治提供基础。要将日常生活从消费和官僚体制下解放出来,就必须通过诗性的语言学革命取代书写语言,重新赋予日常生活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的革命话语呈现出繁复和多变的面相。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话语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几乎事无巨细均要纳入革命之范围。当新时代革命传统蔚然成风后,革命话语由此渐成普泛化流行语,革命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却淹没在社会大众的集体行为和政治取向的惯习之中,革命逐渐沦落为造反、起义、暴动甚至权力、利益之攘夺的另一种表述。革命话语几乎主导了一切社会生活;而革命的真义却被普泛化的革命话语所消解。  相似文献   

3.
新型消费与数字化生活:消费革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发展迅猛的新型消费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消费生活,而且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型消费包含很丰富的内涵,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来看,它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消费升级,而是一场全新的数字化消费革命。新型消费在消费主体、消费工具、消费文化和消费制度等层面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消费革命,它的发生与蔓延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日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数字化消费革命的中坚力量,而数字化消费革命又重塑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使数字化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尽管数字化生活与美好生活有着诸多契合点,但它所遵循的技术支配逻辑与日常生活逻辑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此对于数字化生活的未来走向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表现出的诸种特征是人的理性意识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日常生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社会,消费活动异常活跃,同时消费逐渐从实体性意义中解放出来,一种能标示主体身份、地位的符号性意义被发掘。消费意义的这种转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形成一种符号消费的观念,即将商品的符号意义作为进行现实消费的重要动因。此外,形成符号消费观念的过程表现为在人脑中自然形成的无意识过程,这与消费社会中流行的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关联。在当代中国,符号消费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这对发展经济是有帮助的,但也要避免形成一种以过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社会的批判性理论中,需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从布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中,我们看到了消费者是如何被需要体系所生产出来,也看到了需要是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但他过于强调结构性力量对需要的规制,而忽略了消费者产生自主性需要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费实践,需要的制造与满足是一种生活政治,其中隐含着规训与自主的双重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6.
傅琦  许小玲 《中州学刊》2012,(3):105-108
中国正在步入消费社会.在中国服务领域里,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不同的VIP会员.对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世界的VIP现象进行反思,可以发现:VIP从本质上是一种旨在获得差别待遇的身份符号,经由商家和消费者共谋实现身份的区隔.VIP得以生产是基于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消费社会以及先赋身份的均等化三个条件.VIP身份展演的背后,是一群被缩写的人,在消费过程中,VIP的主体从未在场过.人们对VIP单向度迷入的“看”,意味着被控和默从.这种隐性的软控制,成就了消费社会之所以让人一直不能满足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教父"的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当代西方思潮中地位显赫,影响深远.在他看来,借助现代科技革命,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步入了-个由"物"所围绕的"丰盛"社会,消费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控制社会生活的主导方面;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不仅消费着物品本身,更消费着物品被赋予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国内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消费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人们的消费欲求逐渐趋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日本迅速普及,从而使传统的阶层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彻底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消费形态.从影响上看,这场革命扩大了内需,刺激了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众多学者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表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法兰西学者德波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首次断言当代社会在形态上是一个由消费传媒带来的视觉景现化的异化社会,并对之进行了形而上学地证伪和批判,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改变现状的双重革命策略,即日常生活革命和艺术革命.由于思想的一元性和革命实践中的心理化倾向,最终导致了这种文化和社会战略想象没能取得成功,沦为人类追求美学生存图景上的乌托邦悲剧.这对如何正确审视和认知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由消费传媒及其舆论话语带来的消费视觉图像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资产阶级统治是将暴力从可见的强制转换为景观消费诱惑中的支配,把皮鞭下的奴隶变成了跟随时尚疯狂购物的平庸日常生活中的可怜爬虫.这使得人们对资产阶级世界的反抗和拒绝变得困难重重,这也决定了反抗和拒绝资产阶级景观统治的革命主体和革命形式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与十月革命那种"一个伟大的晚上"不同,对付无形的景观压迫,打破所有苟生者自愿认同的角色,无法再用苏维埃士兵和工人的枪炮,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性的游戏.游戏的构序并不对象化为客观存在的实际改变,却在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场境活动和非支配的主体际关系中,让人的存在面向神性.这就是日常生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迄古至今,虽然人类消费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一直到后现代社会它才发生了彻底的质变。消费模式的伦理嬗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后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逐渐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从生产的附庸转变为重心地位;二是在消费行为的价值选择上,从勤俭节约到消费正当,乃至奢侈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  相似文献   

13.
广告效果的50%—70%来自广告的语言文字部分。语言创意是广告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广告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大量的成功广告语言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二者之间的某些联系,给人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14.
旅游日渐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活动内容。旅游活动蕴涵着深刻的人学内涵,它体现出人的生存方式的本真性、自由性、文化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是人向自我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6.
孙泊  陈瑶 《云梦学刊》2021,(3):68-74
社会转型期深层、深刻、深度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变革,引发了社会局部道德问题叠加发酵的"蝴蝶效应",现代性道德困境引发了人的心灵秩序的时代隐忧和社会表征,并逐渐聚合和集中呈现为人的心灵秩序的功利化、碎片化和冷漠化。社会进入新时代的显要标志,首先应该是人具有美好心灵、追求美好人生、共享美好生活。因此,整个社会要更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心灵滋养的真正需求和合理诉求,透过人的心灵秩序隐忧这一社会转型特殊现象,多维探析其外在表征和发展样态,科学揭示其内在机理和实践逻辑,合力净化整个社会生态,协同优化人的心灵秩序,努力建构起契合新时代特质、彰显新时代精神、供养新时代思想的心灵秩序,从而真正推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整个人类幸福而美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淑梅 《北方论丛》2007,42(2):137-140
消费和生产是直接同一的,在本质上是“人的实现或现实”。然而,在消费社会,消费的功能由追求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实现阶段进入到追求其符号价值实现的异化阶段。异化消费直接导致了以幸福感降低和价值虚无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的生命符号化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消费社会在当代中国已初现端倪,审慎思考西方消费社会的现实,积极探索克服异化消费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18.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消费观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构成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总和,被用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矛盾,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等特征,陷入欲望消费、炫富消费的误区。应以生态主义消费观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引领,避免享乐主义等不良消费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世界是以个体为主体,呈现个体劳动和生活关系的,以劳动、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塑造的最直接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存世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当前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处于传统一困惑一解放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观念的保守自在、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不和谐、人与自身的不和谐等三方面的困惑分析,提出开放自我,用实践解放人来实现中国农民日常生活世界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