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丽丽 《职业》2016,(22):31-33
每到大学毕业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备受社会关注。我国实行教育体制改革之后,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逐步迈进,就业模式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总体呈现出一个梯形递增的趋势。其中,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为660余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5年达到750万,到2016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770万。与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相伴随的,是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尽完善,以及社会提供的职位需求相对有限等各方面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临近大学毕业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  相似文献   

2.
徐挺  苏磊 《职业时空》2008,4(1):53-53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占到900万个新增岗位的55%。虽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超过了以往几届,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和家庭、高校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3.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3年将是我国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2001年全国高校毕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将达到212万人。毕业生人数猛增,但同时社会需求有限,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如何能令自己脱颖而出,被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世纪之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不存在,自2001年,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出现,到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2014年将达到创纪录的730万人,超出号称史上最难就业的2013年30万人之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金色年华》2010,(5):37-38
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此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洋彼岸的美国目前就业市场萎缩,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的难题。但相比而言,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还是高于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大学毕业生是怎样求职的。  相似文献   

6.
陈国雄 《职业》2009,(3):24-25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两未就业的高校生,待业大军将高达1000万人。而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显得极为严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政府、学校、毕业生等各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保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就业能力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平 《职业时空》2008,4(6):32-33
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的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递增数十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职业》2009,(20)
大学生就业困难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会芳 《职业》2011,(21):98-98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1.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不断增多近来高校逐年扩招,大学业生人数持续攀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  相似文献   

10.
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杨箴立 《职业》2014,(6):11-11
大学专业结构不能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匹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2013年6月1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尹蔚民介绍,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到创新高的699万人,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  相似文献   

12.
数字     
《职业》2010,(3):12-12
630万: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的122%。16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87%。 虽然2009年就业实现既定计划,但人社部表示,由于我国就业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将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忠 《职业时空》2008,4(7):52-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据成都商报报道:到2010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1000万,而就业容量只有800万,那就意味着将有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返城,大学生就业的“三峰叠加”,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大,造成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将有61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再加之近几年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今年将有超过10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考验。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况根据人事部2006年年初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也就是说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就业压力加大。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2008年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加上历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那么今年的毕业生供应是否会呈现"井喷"局面呢?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昵? 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工作又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开场呢?  相似文献   

17.
胡会芳 《职业》2012,(3):133-134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毕业生绝对数量持续增长,导致就业市场上供需矛盾的加剧。扩招在短期内有推迟就业、减缓社会就业压力的功效,但长期来看,连续的大扩招,使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45万到2011年的660万,招生数翻了几番,  相似文献   

18.
谢丽华 《职业》2012,(3):52-53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2011年毕业生达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9.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再加上2007年尚有70-80万的大学生未能就业,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另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2008年的数字更高。农民工、大学生、职校生,巨大的就业压力考验着中国。当人们在纷纷反思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之际,本文力图做的是,讨论在金融风暴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高技术人才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雷  王蔚 《职业》2007,(21):62-63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来的大规模扩招,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90多万人.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而言的,和目前多数的就业人群比较,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做一个客观系统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用人标准和行业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