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2)
文化学在西方,在苏联,在中国,都已成“热门”学科。“文化科学”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在1838年提出的,他主张对文化进行专门研究,以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后来,另一位德国学者克莱姆写了一本《普遍文化学》(1854年),英国学者泰勒写了一本《原始文化》(1871年),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学的学科地位。泰勒是著名的文化学家,也就是文化人类学家。此后,人类文化就成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许多西方学者把文化学与文化人类学合二而一,名称不同,本质一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又把“文化学”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2.
龚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5):5-7
本文对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梳理。并提出现代语境下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再构建,应充分尊重时代所赋予的文化特征,任何简单地将其置于闭锁,静止的场域中,都将可能导致文化的断裂与失范,民族文化的再构建的先决条件应增强民族自信,以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侯云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雷海宗主要学术贡献述论侯云灏雷海宗(1902-1962年)字伯伦,河北永清县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对于雷海宗的学术贡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民国传记辞典》(“BiographicalDictionaryofRepublicalChina”)①把雷... 相似文献
5.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成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对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审视,着重探讨了三个原则性的问题:一是洋为中用与外国文学实际状况如何结合;二是教学与研究和我们民族的心理、特色与个性如何统一;三是以历史分析为基础,采取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尤其注重审美的分析的方法。在正面论述中推出了重建外国文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夏燕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2):144-14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着重分析大众传媒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信息强化三个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群体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从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在大众传媒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其明显的优势,努力减少其消极作用,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建不断深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9.
边远山区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的构想石国祥,韦俊堪近年来,边远民族山区各级政府实行特殊政策,采取具体措施,狠抓了适龄儿童入学率这一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中、小学生辍学流失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在... 相似文献
10.
张进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
西南民族心理研究对于西南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在研究目标上要进一步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6):41-43
文章认为,民族审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的审美文化进行发掘,提炼和阐释、并对其价值给予认定.目的是探讨其社会价值,寻找与现代社会经济的结合点,找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2.
13.
张国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指出,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九十年代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的战略措施。本文结合湖南湘西自治州的情况,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因地制宜原则。 相似文献
14.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修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空间结构来看,作为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异质民族文化的分界,它诠释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并制约着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从时间顺序来看,长城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统一体的形成意义重大。通过历史上长城的反复修筑,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分、合、发展的螺旋式演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中华文化数千年来能不断地发展并一脉相承,也使中华文化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民族文化地理的角度切入,以中国长城和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空间格局为佐证,从更宏观的领域论证长城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孟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从民族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着目标与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提出了民族地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外贸发展的战略构想,包括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措施,重点讨论了外贸发展所必须采取的六项措施,旨在通过它的实施,实现民族地区外贸的腾飞。 相似文献
16.
许美珍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257-262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南文渊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南文渊教育,无论对它下怎样的定义,有一点是公认的,即它是一种旨在促进文化的传递、继承与发展的活动。具体地说,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们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活动,促使人们学习接受一定的生活生产技能、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文学艺术、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文化本位的哲学研究参与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发展中国文化本位的哲学研究参与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重建陈来(教授、博士生导师):我的一个基本想法是,对哲学系建设及哲学本身在21世纪的走向,必须在一个全球的经济一文化视野里加以考虑。离开这样一个大背景,我们就无法高瞻远瞩、超越浅近的功利眼界。虽然“2... 相似文献
19.
王振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59-67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马晓京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6):104-107
目前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即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是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作者指出,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区,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