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ECFA为海峡两岸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合作"提供了可能,而"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则是全球化条件下应对金融危机的新机制。但ECFA和两岸宏观经济政策合作都以"九二共识"为隐性政治前提条件。ECFA的执行和推进,须以两岸"和平协议"提供政治保障,而"和平协议"的核心议题是:台湾摒弃"台独",大陆放弃对台施用武力。两岸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将不断推进两岸经济融合与政治磨合,经过长期努力,两岸的和平统一将会水到渠成。这是"两岸和平统一路线图"所期待的愿景。  相似文献   

2.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取得胜利,马英九连任成功。鉴于过去四年中,国共交流的良好态势,大陆政府期望未来四年中,两岸通过政治协商在政治关系上能够取得重要性的突破,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在两岸关系上再次提出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的政治主张。本文通过对两岸和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分析,对当前两岸进行政治协商谈判提出个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ECFA效应下的两岸经贸合作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经济社会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一年来,加之"东盟+1"的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的签署、大陆"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和台湾十年愿景的出台,更使台湾业界看到两岸经贸合作将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有助于建立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投资双向化、形态多元化、产业链合作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结束双边敌对状态,为两岸长久和平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也是两岸签署和平发展协议的重要一环,历史和现实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功能、基础构建、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原则性和方案性的建言。  相似文献   

5.
"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2016台湾"大选"等显示,台湾的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挑战。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从激发两岸和平发展的源源社会动力入手:一是厚植两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二是形塑两岸共同精神纽带;三是在大陆开展社会创新实验;四是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发展,让两岸民众共同分享"和平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作社会准备。  相似文献   

6.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成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范例.从其现实基础上看,"一国两制"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一国两制"体现了民族大义和和平的愿望,尊重了两岸的现实,维护了台湾人民的利益,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马英九就职以来,在"对外政策"方面结束前任极力推行的"台独外交",推行"活路外交".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意图.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避免两岸在"涉外"事务中不必要的内耗,就要妥善处理台湾"涉外"事务问题.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衰退现象,形塑了当前岛内"弱政府""强社会"的畸形政治生态,这是造成蔡英文当局执政危机的根本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解决。而蔡英文为了缓解自身执政困局,一方面打压国民党和统派力量,一方面利用民粹主义转移内部矛盾,必然加剧两岸之间的对立,加大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两岸新形势,大陆应以更大的智慧,更高的格局来因应变局,直面挑战。  相似文献   

10.
民进党蔡英文的政策主张引起各方关注,其两岸论述既是选举策略,也反映了民进党当前的两岸思维与政策逻辑,对下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复杂影响。围绕2011年2月至6月间蔡英文公开发表的两岸言论进行分析,蔡的两岸论述在坚守"台独"内核的同时,持续进行策略调整,提出不少富有想象力的口号,但仍无法摆脱论述困境,陷于旧框架,缺乏新思维,两岸论述仍是民进党的重大"罩门"。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对于两岸关系发展而言,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永远是需要的。"一国两制"即是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一次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曾为港澳回归做出巨大贡献。未来两岸的和平统一,自然有别于港澳的回归,需要一套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统一路径。正如大陆权威学者所强调的,"台湾确实不同于香港,‘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于台湾。……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一国两制’既  相似文献   

12.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即将访台的消息,和台湾方面传出的马英九不排除在任内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的消息,使2008年的两岸关系呈现出明亮的色彩和积极的步调。不过,笔者认为,由于两岸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尚存在认知上的差距,两岸之间将维持一个较长的和平的、平行的发展阶段,两岸的最终统一,仍将是一个只能不疾不徐去对待的艰巨课题。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积极投身两岸的时代浪潮中去,在亲身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两岸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台湾青年“两岸观”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台湾青年“两岸观”形成与变化的复杂原因,及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两岸关系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本文考察了"两岸和平发展"新方针的提出过程,分析了"两岸和平发展"新方针的依据,总结了"两岸和平发展"新方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对于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加深两岸经济结构性与深层次相互依赖、推进两岸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对接、促进两岸经济整合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岸要充分把握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发展规划,确立两岸产业合作重点与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创新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加快两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个老党,曾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长期执政。近十年来,中国国民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发展之路,既经历了失去台湾执政权的无奈与痛苦,又在无路可退之际绝地反击重新执政,既努力革新推动党的民主化改造,又面临着党内地方派系的杯葛,既打破僵局开创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又面临着新形势下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压力。总结回顾中国国民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有利于理解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为我们推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本次研讨会围绕和平发展理论的内涵、岛内政局发展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影响、台湾社会的观念和结构嬗变与和平发展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学界时两岸和平发展问题研究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1月是"九二共识"达成二十周年,文章围绕二十年来两岸各方就"九二共识"引发的三个争端,阐明"九二共识"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在于: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处理政治分歧的路径与方法;确立了两岸寻求统一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分离主义是一种以分立为目标的分离行动与过程。民进党执政以来,推行各领域"去中国化"分离主义策略,其两岸路线从适度妥协转变为渐趋强硬,两岸策略表现为底线策略、"换壳"策略与民意策略等特征,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在美国因素、大陆政策因素、台湾经济走势因素以及内部选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一种具有复杂矛盾性与隐藏性的路线,无法真正维持两岸长期和平稳定的,也无法固守台湾的地位与权益,难以在二者之间进行调和。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马英九积极调整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策略,在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进展。这既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机遇,也使国际社会普遍奉行的"一个中国"框架面临风险。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在"一个中国"的根本前提下,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两岸务实协商,坚持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问题的妥善解决,更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巩固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