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的人学思想在其整体理论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虽然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人学"一词,但却论述了许多人学的重要内容。他的人学观是西方文化、革命实践和中国建设三者结合之后的产物。他重视人的情感和意志,强调人力的团结作用,还强调赋予普通的人以政治权利。为了实现中国的复兴,孙中山继承中国人本哲学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社会中的人权思想,力图克服传统人学观的缺陷,抨击封建主义缺少人权的错误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人、解释人。孙中山的人学观所追求的是对人自身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应有权利的争取,这是围绕他的政治观展开的。他力图通过民众参与各公共事务而形成崭新的政治现象,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他在中学西学、新学旧学交融碰撞之际,对人学的观念进行了革新,并以此为切入点,强调人力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做出回答。诚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人学观略显庞杂,缺少对人本质的概括,一些观点呈现出错误。对于当时社会而言,出于对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的考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而做出的思索,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研究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民生是社会历史概念,民生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范式;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问题,人的利益和需要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和动力;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人学思想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学思想的基石都是“以民为本”;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人学思想都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人性。由于两代伟人面对的历史任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人的关切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毛泽东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尤其在晚年,有忽视客观规律,夸大意志作用的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理论界对人的尊严的探讨没有从元理论的角度阐明尊严问题是如何进入人类视野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及尊严在历史与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给出答案。始自古希腊的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预示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人的尊严凸显的历史前提;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制度中异化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标志着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成为人的尊严凸显的根本原因;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人怎样生存,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有什么关系,人的生存是能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既是人学理论研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存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史上形成了两条哲学致思路径:一条是神学致思路径,一条是人学致思路径。近代以来,人学致思路径占据主导地位。在人学致思路径下,哲学家探讨人类社会自由问题经历了道德形而上学、社会契约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三个环节。这些探讨人类自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了人学致思路径所具有的历史相对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探索人学的思想家,其人学理论深刻地探讨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格修养与人的理想等问题,在孔孟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人学思想的系统性、独特性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萨特在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时,其哲学思想确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萨特并没有放弃其在《存在与虚无》中所提出的“人”的问题的基本观点,他一心想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观“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理论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弊病”;用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决,仍然植根于它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因此并未超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9.
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提出了"平均地权"、"兴办实业"的民生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因其理想主义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传承与发展孙中山等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成功地化解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了民生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论欧洲近代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人学思想的发展分为感性人学和理性人学两条基本发展路径。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生活目的、人的自由等方面,感性人学和理性人学具有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问题是哲学研究既永恒又常新的问题。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卓越之处在于,把对人的研究与对社会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完成了对黑格尔人学理论和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超越,实现了人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互相推进是历史的生成机制.社会历史的发展,由于人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区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由人的发展史所建构起来的社会发展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历史观的基本精神,用以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体系和目标安排,并构成这一目标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人,他们分别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二人都曾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孙中山晚年提出"以俄为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主张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走俄国人的路.可见,俄国对两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借鉴、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历史论证和人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应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来理解,它应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每个人在体力和脑力的潜能方面的充分发展、每个人在生活需求方面的健康发展、每个人在生存条件和活动范围方面的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普遍发展等。从人学角度来看,共产主义就是扬弃人的异化形态和片面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历史变革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经过了古代自然主义的入学、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人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近代唯物主义的入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人学等基本形态的发展演变。它们分别代表着各自时代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与自觉程度,但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与缺陷。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的诞生,是入学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革命性变革,它变革了入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基本内容与理论功能,开创了人学理论的新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马克思对人学理论的变革对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 ,史学也是人学 ,作为文学和史学婚媾的宁馨儿 ,《史记》体现了深沉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体裁上看 ,《史记》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司马迁不但把传主作为历史的人来看 ,还把他作为人性的人来看待。《史记》记录了最广泛的社会人物 ;并对所写人物的“为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还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整体地反映各阶层人群的历史活动。从内容上看 ,《史记》把神话素材进行了历史化处理 ,体现了远神重人的理性取向 ;并通过对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一系列关系的考察 ,展示了重人事的思想 ;重才智 ,尊文明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造风险,它起源于当代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环境.风险社会的形成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必须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风险事实,立足于风险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和领域,透视人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这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自我创新,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全球风险社会所做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