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44
卡夫卡的《变形记》将肉体的生命动态引进现代生存诗学的理论视域,以身体感官的真实表达来诠释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与隐秘的个体自我建构间的矛盾。卡夫卡的变形以一种分裂的思维原则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个人与世界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构论的再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小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1-57
作为一种较为激进的学术思潮,社会建构论在20世纪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试从其发展趋势、理论渊源、概念内涵等方面来考察社会建构论,并简要概述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及其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建构论这一新取向,不仅对科学心理学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对意识这一传统的心理学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积极探索。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高级意识问题是意识经验建构中必然涉及的问题,可以在建构主义的维度上进行解释。意识经验不仅是神经生理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主观社会建构的心理现象。深入地研究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对于丰富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邵迎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4)
社会科学与实证主义的抗争从未停息过。当下的“社会建构论运动”正是反实证主义传统在后现代境况中的继续。因此,与其说“社会建构论”是一场运动,不如说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又存在有许多不同的主张。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某些代表观点在社会科学中的发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可以探讨语言(或话语)与心灵实在间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亦可以此来认识为什么社会建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话语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合法主题。 相似文献
5.
虎业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6):656-660
社会要现代化,人格就必须现代化。当代青少年只有坚持服从集体、尊重个人、讲究道义、倡导诚信、崇尚勤俭的道德价值取向,并将顺从与主动、和谐与竞争、守成与创新、内省与开放等人格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完成自身的现代人格建构,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姚进忠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26-30,44
作为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样的思维对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引领着社会工作新的转向。社会建构论转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下多元对话、共同承担的过程,以此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本质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22-125
本文通过阐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与本质意含,分析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与走向,以及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中西医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冬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5-18
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指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不同是两个范式,在实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中西医之争,争论的是关于人体疾病的疗效问题,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因此,很可能会不了了之。但其实质,在社会建构论看来是不同共同体在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对二者争论背后隐藏的权力、利益的揭示,不仅为解决中西医之争打开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这也为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并解决当今世界的一些冲突问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能山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73-76
社会建构论认为,人的"自我"(即德性教育的主体)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产物,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德性主体性的建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德性的本质就是在社会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建构的,建构论中的"自我"观充分体现了此观点.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看,"德性主体性"这种特征实质上是由情境(从社会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话语和"教育"(知识观与学习观的角度分析)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赛博空间的技术与"自我"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佩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8
赛博空间的"自我"展示与技术手段之间密不可分,也与"自我"的文化构建过程紧密关系。在讨论赛博空间技术与"自我"展示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赛博空间的技术特点、自我在赛博空间中的延伸———视觉化逻辑、赛博空间给"自我"展示带来的新图景,以及赛博空间技术对网络"自我"展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提出了技术给"自我"展示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但同时也让"自我"脱离具体社会场景,由于不受社会约束,容易造成误认和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2.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18-22
认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哲理基础,而实证主义一直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然而,最近兴起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实证主义这一主流认识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并由此形成社会工作认识论之论争的主线。本论文旨在厘清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社会工作理论、实践与研究三个层面的主要分野。 相似文献
13.
杨宜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刁生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21-28
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点 ,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色情、信息化污染以及网络综合症和新的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为维持网络空间的有序性 ,保障网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建构以道德控制为主体的控制体系 ,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 ,对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进行综合适度控制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入人文关怀 ,防止网络空间的符号异化 ;加强网络社会科学新学科研究 ,逐渐形成新的网络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5.
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剑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120-125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自我的跨文化研究和脑机制研究是未来自我研究的热点和趁势.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和"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当前自我研究存在自我的综合性研究不足、客体我的研究多主体我的研究少、脑机制的研究局限于认知部分、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概念研究重视不够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欧阳巧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3):104-106
社会构建论和外语教学密切相关 ,它给外语教学以相关启示 ,如注重真实性的教学任务的布置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 ,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引进等。它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为外语教学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外语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句材料搜集采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 476种书籍检索关键词"自强"而得,分析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结果表明.小我自强人格包含"立门户"、"慰亲故"、"惠乡井"等九方面内容,它囊括了含"五伦"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具有鲜明的情感主动施为和差异对待特征.传统文化中的"小我"属于家、国并重者,自强人格是"德"、"业"双修人格. 相似文献
18.
刘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
人格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亲子关系、手足关系、伙伴关系三种社会关系影响着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人格的发展。反社会行为倾向、离社会行为倾向、亲社会行为倾向人格的发展都与个体特有的这三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密切相关。为帮助孩子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发展其健康人格 ,父母应针对有着不同行为倾向的孩子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