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楔子 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是“第一本的中国修辞学史”,它为汉语修辞学史研究树立了第一块里程碑。全面地研究、总结这个“第一”的特色和这块“里程碑”的价值,对于开拓汉语修辞学和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新局面,无疑会在多方面,包括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修辞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的结构格局严整而奇特,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史稿》第一篇为“绪论”,第十篇是“结论”,中间各篇为正文;除第一、第十篇外,中间的八篇均前有“楔子”,后有“小结”,中间为正文。这种精美的谋篇艺术,浸透着作者的创造精  相似文献   

2.
<正> 由蒋俊,李兴芝合著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衰落,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领域的开拓。学术界对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研究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长期以来,绝大部分论著涉及的范围局限于“五四”时期,其重点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研究的范围拓宽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思想成为讨论的热点,但对1907年以前和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研究基本上仍属空  相似文献   

3.
师复的姓     
《中国近代哲学史》(侯外庐主编)一书提到:“1912年,王师复在广州组织‘晦鸣学舍’……,1914年,王师复又在上海组织‘无政府主义同志社’”(见该书436页)。根据有关资料证明,这个人并不姓王,而是姓刘。刘师复,广东省中山县人(1884—1915),二十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的同乡,后来参加了晦鸣学舍和无政府主义同志社,并在刘的身边工作多年的郑佩刚在《师复年谱》及回忆中讲到,师复原姓刘,名绍彬,字子麟,庠名绍元。1912年留学日本时,与郑彼岸、莫纪彭三人署名发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章史研究的拓荒之作──简评贺汪泽《先秦文章史稿》胡志远贺汪泽先生的大著《先秦文章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1995年9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文章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令人振奋,值得庆贺。《史稿》以朝代为经,以文章阅读与写作的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正> 《劳动者》是广东的无政府主义者梁冰弦、刘石心等人于一九二○年十月三日在广州创办的一份周刊.该刊为铅印三十六开本,现看到的有一至八期,每期约七、八千字.主要撰稿人有冰(即梁冰弦)、兼生(即黄凌霜)、(傅)无闷、(薛)剑耘等,均是当时出名的无政府主义者.该刊是一个向工农劳动者进行启蒙教育、宣传新思潮的通俗刊物,但实质上主要是宣传工团主义、经济主义,尤其是宣传消灭一切政权和法律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刊物.  相似文献   

6.
刘师复(一八八四一一九一五)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开山元老”。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从一定的意义来讲,也可算当时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一个方面,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尤其是在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颐和剖析一下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言行,这对于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正确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都是有所裨益的。一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的活动特点——“言行一致”辛亥革命前后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信从者,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弱点,这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无常。从《大同书》的作者康有为到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李石曾等都是如此。但是,刘师复则不然,他“能言而又能行”,“不单对于主义是鞠躬尽粹,就是连带的对于素食主义等也能以死自矣。”他的信从者称赞他是“一个不怕死的志士,一个艰苦卓杰的革命家,一个不怕牺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以下简称管书)、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以下简称《综述》)、王力《汉语史稿》(中册)等书均有论述,但都因所见材料的限制,各有不同程度的疏忽或错漏。一九八一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一、二期发表贾则夫《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专就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问题与王力先生商榷。此文根据《尚书》、  相似文献   

8.
<正>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本文不打算对这一斗争进行系统阐述,仅就其中几个具体问题谈点意见。一一九一九年二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在《进化》二期发表了《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社会之新潮》一文,诬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所论述的原理是抄袭别人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集产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以下简称《起源》),最初出版于1884年,今年恰值出版一百周年。恩格斯的《起源》一书,正如列宁称赞的那样,是传播最广的一部著作。在中文书刊中,最早提到《起源》一书某些内容的是《新世纪》,它是由旅居法国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刊物。1908年4月25日出版的《新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团体,是刘师复在1912年组织的“晦鸣学舍”。到了五四时期,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团体和刊物,日益增多,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都有。为了同马克思主义争夺工人和青年群众,北京的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于1919年9月发表了《马克思学说批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他还和区声白、华林等人创  相似文献   

11.
<正> 巴金最初是怎样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在五十年代,有人认为巴金是从其“独特的生活道路的‘基点’上接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号);有人则认为巴金是从“用抽象的‘绝对自由’、‘绝对民主’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对抗,来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一‘基本点’来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巴金创作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四人帮”倒台后,巴金思想研究较前有了很大的进展和开拓,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依然存在着分歧。有的说:“巴金是在寻觅新路时,基于民主主义的革命要求,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文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又有什么关系?列宁在《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早已明确指出:“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又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①(见《列宁选集》第一卷218页) 林彪、“四人帮”竭力煽动无政府主义,推行极左路线,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危害极大,使我们回忆起巴枯宁怎样混入第一国际和怎样被开除的一段历史,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无政府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王万森同志著的《新中国中篇小说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新近出版了。读过《史稿》,我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优点值得称道:第一,坚持了治史的严肃态度,取材严格,力求典型。一个文学史家,当他要把一段历史收拢到笔下的时候,所面对的是众多的作品作家、复杂的创作现象,这样,从中进行恰当的选取和提炼就不能不是很关紧要的基本问题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算作选取和提炼得“恰当”呢?这当然不仅仅是指取材的多少,更重要的还在于取材是否典型以及典型的程度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好的文学史就应该是一部由具有典型性因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构成的历史。《史稿》的写作就是始终紧紧把握着这一标准加以取材,从而为其论述奠定了较高的学术性价值基础。通观全书,它在全面概览当代中篇小说创作总体面貌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25位作家的作品,而且,在每位作家的名下又都是突出其最具代  相似文献   

14.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剐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年多,而且又在近期再版。经过学习和教学实践,我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是一部凝聚着集体智慧,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15.
暴拯群 《殷都学刊》2002,(3):105-107
《“六书”研究史稿》的历史分期科学、合理 ,对不同流派源流的辨析精当、清晰 ,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其得失 ,结论可靠。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谢天佑教授的遗著《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兼评自然经济论》(以下简称《史稿》)是作者积累多年的一部力作。作者把“自序”命题为“寻找突破口和结合点”,阐明将思考焦点放在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之间,“选择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这个结合点,并力图通过这一结合点,将政治、经济、思想、人物、事件、史实、理论融为一体”,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以秦汉为切口,突破既有的看法,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量变那么持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秦国尉、西汉太尉问题,安作璋、熊铁基先生已作扼要阐述(《秦汉官制史稿·太尉》,下称《史稿》),本文拟作进—步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付建舟 《兰州学刊》2006,3(9):40-43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清末民初,他在革命活动中与天义派、新世纪派等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广泛交往,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虚无党思想、互助论等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因素,充分利用其反抗封建专制的积极作用,推动革命进程;同时,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对理想社会略作构想。不久,鉴于当时国内革命的不良现象以及欧战的局势,他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及时撇开误区,踏上教育救国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秘书长人选,目前记载不一,或称周恩来(见中共中央党校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分册第227页),或称李维汉(见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第171页)。实际上第五届中央秘书长屡经更迭,并非先后一人。蔡和森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撰写的《党的机会主义史》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五届一中全会以周恩来为中央秘书长。但周恩来先是因事未到,继而改任军委书记,因此,中央秘书长一职其始就由蔡和森代理。蔡和森在“五大”前由苏联回国,脱离国内实际工作一年半。“事情又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尖锐对立,不久即被免去代理秘书长职务。“大约是六月廿  相似文献   

20.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舶来品。辛亥革命前,一部分在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创办《天义报》、《衡报》和《新世纪》等无政府主义刊物,向国内介绍和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潮。但因当时满清政府“文网綦密,邮禁殊严”,他们的刊物“绝不能轶入内地”,因此它的影响所及,主要限于在国外的留学生、华工和同盟会员之中。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后的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当时不少人天真地幻想中国从此就可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然而事实却使人们大失所望:皇帝虽然被赶跑了,但是繁殖和滋养封建专制主义庞大肌体的社会集团却原封未动,革命果实很快被旧日君主制的走卒袁世凯官僚集团夺去了。袁世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实现称帝的野心,仰仗帝国主义的支持,把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一切基本权利剥夺得干干净净,并在全国布满了特务组织,以箝制舆论,镇压人民,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激起了濒于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对国家、政府、权威的极端厌恶,为在辛亥革命前就已播下的无政府主义的种子,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