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宋公文稽缓是就我国中古时期两个鼎立并存的朝代的公文拟写时限和公文传递期限之规定以及稽缓拟写和传递期限者的处罚措施的对比探讨。虽然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设官之制,多与宋同。但西夏的公文稽缓制度并不是照搬宋代的样式,而是在唐宋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完善,使其更适合于党项羌这个少数民族国家的体制,保证了西夏公文运转的时效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对夏、宋两朝公文稽缓制度进行对比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形成了一套非常有特色的公文制度,并进行了相应的公文改革。这是中国近代前期公文 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太平天国的公文改革既是对封建公文制度的推翻,也是近代公文文风改革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元代的公文制度并没有随着元朝政权退出中原立即消失,而是在元、明鼎革之后,进入了明代朝廷的施政机构.事实上,元朝遗留下来的这种公文制度并不尽如人意.明人认为,这种制度不仅极大降低了朝廷的办事效率,还会产生奸利害政的后果.为了革除这些弊端,朱元璋着手对公文制度进行改革,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重新建立公文书写规范.他要求公文书写要做到内容平实、语言浅显、格式统一、文风质朴、风格庄重.为了有效推行这套书写规范,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申明禁令、严惩违禁者、颁行范文、列公文写作入教学科目等.经过朝廷的强力推行,在永乐前后,公文一改元末遗风,步入了朱元璋制定的书写规范之中.政府公文作者是一个对政治变化反应极为敏感的文人群体,对于政治上的任何细微变化,他们都会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反映到政府公文文风的走向上来.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文风兴起之后要绵延很长一段时间,即使促成起这种文风兴起的动因已经完全消失,洪武、正德年间政府公文写作能够就范于朱元璋制定的书写标准,当得力于洪武时期的严厉整治.  相似文献   

4.
西夏学的研究从20世纪初期开始已百年有余,随着西夏文献的逐步发掘,西夏学的研究兴起了一股热潮,出版学术专著和发表论文颇丰,但对西夏公文及其公文史建构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试图通过已经考证并公布的材料和研究成果,从西夏公文的种类、载体、组织机构和作者等四个方面对西夏公文史建构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朝文书传递制度的变化、优渥文人的政策以及宋人的政治热情,加之古文运动对文风的矫枉过正,使得北宋公文呈现强烈的说理议论色彩,具体显现在引经、举史、录事等方面。过于偏重说理议论的文风,背离了公文写作的本质,对公文效力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文运动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公文文风是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它是党风、政风的折射。公文文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公文语言,公文语言具有严肃庄重、朴实无华、字词简洁恰当、数据精准无误、灵活性等特色,公文写作者应创新公文语言,摒弃老套古板,在公文写作的实践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同时,好的文学修养对提升公文写作的语言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曹操在公文写作上一改两汉靡丽、骈文化的公文文风。内容上不拘传统,叙事简洁严明,语言典雅简炼,篇幅短小精焊,体现了公文与散文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成了公文与文学散文正式分野的重要标志,这在公文写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值得当代公文写作借鉴。  相似文献   

8.
陆贽作为中唐公文大家,以儒家经典为安身立命之本,不仅以儒家经典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据,更沿袭六经文风,形成了淡而实腴、洁而不芜的公文文风。具体体现为:大量引用或化用儒家经典中的语句;效仿儒家典籍,语言简洁雅正;善于根据文章内容、情感走向变换语言风格,使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等。  相似文献   

9.
陆贽的公文沿用了骈体文的形式。但又具备了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和明白晓畅的公文特色。在中国公文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陆赞现存的骈体公文作品,通过归纳梳理,分析总结了陆贽的文学思想,认为可分为文道结合、质素文风以及辞贵真诚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浅谈浅代学者王仁俊对敦煌学、西夏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学者王仁俊对敦煌学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敦煌文献资料集<敦煌石室真迹录>编纂工作,这也是敦煌文书搜集、整理、刊布工作之始.他对西夏学的贡献是完成了第一部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西夏文缀>,编写了第一部介绍西夏人著述情况的目录之作<西夏艺文志>,此举不仅为研究西夏学奠定了资料基础,同时也为后人继续进行类似的工作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夏文书撰拟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夏文书撰拟制度是西夏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西夏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强有力工具之一,受到了西夏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本文根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和其他有关西夏汉文史籍,从文书队伍、文书格式、文书内容、文书语言等四个方面对西夏文书撰拟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谈到党政机关工作效率不高时,人们经常提到一个困扰我们多年,虽经三令五申而又屡禁不止的“文山会海”问题。本文姑且不论“会海”。所谓“文山”,一则是指文件数量繁多;再则是指文件冗长,文字飘浮,缺乏针对性,徒耗广大干部的精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说到底是个文风不正的问题。公文文风不正的问题,古已有之。古代的统治阶级把公文视为“经国之大业”,对于繁灾害政的弊端,也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改革,其中隋文帝、宋仁宗、明太祖时期的改革是有成效的。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改革公文文风也会有所启迪。一、态度坚决,措…  相似文献   

13.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处理公务、处理生产、开展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由法定作者撰写和发布,有法定的权威和行政约束力;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具有法规作用、领导作用和凭证作用。公文的这些特点和作用,要求公文语言既有着一般语体的语言规律,又区别于其它语体的语言,有其明显的特色,这主要是:遣词造句要准确鲜明;文字表述要简洁明快;公文文风要平实庄重;公文语言要得体灵活。  相似文献   

14.
西夏文书管理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以党项羌族为主、建都今宁夏银川市的一个封建王朝 ,在公元 1 0 3 8年正式立国之时 ,西夏统治者依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的法律制度 ,其中文书管理制度是西夏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西夏天盛律令》等汉文史籍 ,从西夏文书收发登记勘验制度、传阅签名制度、文书核稿制度、文书安全保密制度、文书清退、销毁、归档制度等方面对西夏文书管理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账籍文书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重要政务文书,从战国、秦朝的计书,两汉的计簿,一直到明清的黄册,这些文书都详细记载了全国各户的人口、地亩、徭役等情况,因而是历代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命脉。西夏仿中原账籍制度,也建立了账籍文书的造籍、上报和管理。笔者所探讨的是西夏账籍文书中很重要的一种,即户籍文书。根据《天盛律令》和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户籍文书实物,我们主要从西夏户籍研究的现状、户口登记制度与程序、户籍文书的内容、户籍文书所反映出的问题等四个方面着手,探讨了西夏户籍及户籍文书的相关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西夏文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解决公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规范党委在决策体制内的职责、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依法约束行政力量的扩张、健全公文审查的制度、建立公文评估制度、建立公文处理问责制、建立公文知识培训制度、建立社会舆论和新新媒体监督制度,使公文真正为公民服务,为国家建设、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受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夏的基层组织有别于传统的汉地模式。西夏基层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基层组织的现象:既有唐宋基层社会中的乡里制度,同时还存在与吐蕃相似的部落制度,对"首领"的考论成为认识西夏基层部落制度的关键。西夏存在两种基层制度以及部落制度的消亡等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公文的产生是国家进行管理工作的需要。奴隶社会历史阶段 ,由于社会生活和国家机构都十分简单 ,公文的种类、撰写都较原始、粗糙。汉唐以后 ,社会生活和国家制度都比较完善 ,公文的种类、格式、用印制度等等也相应趋于完善 ,有下行文、上行文以及平行文。尔后 ,公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基本趋于稳定。清朝“八股文”的出现 ,对公文既有更加完备的一面 ,也有繁文缛节的一面 ,对公文有着深远的影响。五四以来的思想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都深刻地冲击着封建公文制度。新中国的公文正是在剔除旧公文的糟粕 ,取其精华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探究公文的历史沿革 ,将使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和预测公文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夏经济史》是宁夏大学西夏研究所杜建录教授的一部分量极重的著作.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党项建国前社会经济和夏州拓跋政权奴隶制与封建制相结合的社会形态;第二部分从自然环境、气候、物产、交通、人口、民族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讨论了西夏的生存环境与立国规模;第三部分论述了农牧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原因,认为农牧并举的半农半牧经济构成了西夏立国的经济基础;第四部分论述了手工业发展状况与手工工匠的身份地位;第五部分论述了货币流通、高利贷以及西夏内外商业贸易;第六部分论述了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与阶级结构,指出"役"在西夏经济剥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书具有广征博引、立意恢弘、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立论严谨等四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夏、宋通使制度──西夏外交研究之四刘兴全夏、宋通使是西夏和宋朝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时整个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通过对夏、宋通史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很好了解夏、未间的相互往来,而且还可以对西夏和宋朝内部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当时多个政权鼎立(夏、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