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下,一些"法轮功"练习者为追求"上层次"、"求圆满"、"成佛成仙",陷入痴迷状态,酿成了许多人间惨剧,也使一些痴迷者步入了危害社会的深渊.只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倡导和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脱离"法轮功"的痴迷状态,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
邪教信众心理特征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信众的心理异常按轻重表现分为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它是一种独特的"成瘾"现象;它具有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的精神病样症状.针对邪教信众中广泛存在的这种非常态心理的特殊性,首先,应对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成因;然后.根据其心理特点,应用尊重、团体治疗、理解和共情等原则进行全面的家庭-社会心理干预和矫治;另外,对邪教信众除了从心理上进行干预之外,还必须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辅助干预和治疗,以营造和谐的社会、家庭人际环境,消除其焦虑、烦蹂和矛盾心理,帮助其脱离暗示性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医生的工作家庭冲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医生的工作—家庭冲突(work interference with family,WIF)大于家庭—工作冲突(family interference with work,FIW);男性的WIF和FIW均高于女性;未婚者FIW显著高于已婚者;有子女者WIF显著高于无子女者,且和子女年龄呈显著负相关;WIF和每周工作时间呈显著正相关,FIW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临床医生的工作家庭冲突具有职业特性,性别、家庭情况、工作时间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不同方向冲突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样本,对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在社会支持网的特点方面,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较小、网络关系的构成主要以强关系为主;在社会支持的来源和内容方面,家人、朋友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为女性婚姻移民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相对缺乏,来自政府和社区的正式社会支持明显不足,影响女性婚姻移民获得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有女性婚姻移民自身的社会地位、婚姻以及迁移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社会支持对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diabetic retinopathy,DR)生活质量评分影响。方法155例老年DR患者在治疗前接受了"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结果155例老年DR患者平均社会支持总分为25.19±6.73分,社会支持高分组(总分≥25.19分,70例)CLVQOL各维度评分及总体分均明显高于社会支持低分患者(25.19分,85例;P0.05或P0.01)。结论社会支持对于维持、改善老年DR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等4个国际通用心理问卷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36.5%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甚或心理障碍,其中:个性内向者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5个因子分上高于个性外向者;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分高于城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者比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自觉有更多的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且应对方式积极主动。建议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自立教育,着力塑造他们的良好个性,帮助他们树立进取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7.
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调查了100个大学生考试前后应付方式及其人格与社会支持的特点;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人格及社会支持对应付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先前研究:应付与情景变化、人格特点和社会支持的资源有关;自尊、外向的人格特点,与解决问题指向应付方式使用有关.同时发现(1)悲观、不成熟人格特点者,易采用幻想、发泄、否认的消极应付方式;(2)社会支持在应付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资源,心理资源不充分,缺乏社会支持者,考试过程中会更多地使用情绪应付,尤其是自闭消极应付方式,而社会支持丰富者,则会更多地使用寻求社会支持的积极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转居"居民感知当前中国不同社会领域社会变迁,其社会变迁感知、评价、主观支持资源、社会支持资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复杂关系,中国"农转居"居民的社会心理处境表现在农转居居民的年龄、教育程度、就业状态对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教育程度高中以下的无业新居民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其他新居民;社会变迁速度地感知和评价、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对社会变迁的主观评价在社会变迁速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主观支持这个有调节的中介变量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芋头不是什么珍贵的食材,可也不乏大批喜爱它的拥趸者,爱吃它的人对它的痴迷程度,还真难三言两语能描述得来,福州就有个方言叫“芋傻”,用来形容那些特别爱吃芋头的人,意思说对芋头爱吃到接近傻瓜的境界,可见它在它的痴迷者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外倾性人格特质、幽默风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构建四者的结构模型;对368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相关量表进行测试,并运用结构方程探索、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外倾性通过社会支持对幸福感有间接地预测作用;外倾性对社会支持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可通过嘲讽型、亲和型、自贬型幽默有间接地影响;自贬型幽默对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还通过社会支持作用于幸福感。得出幽默风格和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高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邪教已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公害,它具有反社会、反政府、反科学、反人类的邪恶本质,严重的危害了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今天的中国,邪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一些地区活动频繁。文章主要从其存在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关于铲除邪教的几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青少年和邪教信徒的教育工作;加强法制宣传与打击力度;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邪教是一种极端主义精神邪说.原有信仰的崩溃和无信仰主义的泛滥、信仰对象的错位、盲目的科学主义信仰所表现的信仰危机,是邪教生存和蔓延的根源.通过加强和改进信仰教育、提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重拾科学信仰的罗盘、构建科学的信仰体系,重视信仰矫正教育、加强对邪教信徒的信仰矫治,正确开展宗教信仰教育、恰当发挥正统宗教的作用等措施,重塑正确的信仰,是根除邪教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制鸮壶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特殊的用途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共计37件,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鸮壶(俑)在形制和年代上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鸮,即通常所说的猫头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神鸟",殷商时尤为百姓所爱,但自西周始,鸮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恶鸟"。河套地区汉墓中的鸮壶,则蕴含了避邪、象征富足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邪教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历史的根源。各种世俗根源都要通过心理这个共同的中介,才会支配人的行为。本文总结、分析邪教教徒入教的种种初始心理原因,有利于深化对邪教产生根源和防范对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与道德是有内在联系的,通过分析刑法的伦理品性,可以看到"惩恶扬善"的道德理念是刑法与道德的共同价值追求,这表明了刑法与伦理学"相遇"的必然性.这为追问刑法与伦理学"相遇"何以可能,为"刑法伦理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感性的哲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并且成为社会通行的宗教法纪和崇拜礼仪 ,是与现代文明并存的文化景观。新兴宗教大多是对传统宗教的某种批判与疏离 ,由此而引起相当普遍的宗教纷争 ,其发展的路径是朝向极端保守与神秘主义。迷信是把偶然的现象本质化 ,对之顶礼膜拜 ,形成的痴迷与盲信 ,而邪教则是迷信发展或突变的极端形式 ,它们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往往以宗教和新兴宗教的面目出现 ,形成了颇具能量的邪恶势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怨恨”理论的观照下,赵树理致力于大众与民间的文化建构,表现了明显的怨恨体验,这至少包括对农民与对恶势力以及对时弊的三重怨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高校毕业生中常见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几个方面心理问题。系统论述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要通过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测评;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二、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教育等对策,达到解决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善还是恶,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了。其实,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准确,因为善与恶是基于一个道德标准做出的判断,而道德标准又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而同一人性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道德标准下得出的善恶结论是不同的。所以,人性的善与恶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判断结果。这个结果会随道德标准的变化而改变。作为个人而言,其人性的善恶也往往是有阶段性的。  相似文献   

20.
儿时的我们总是沉浸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中,享受着古老童话给我们带来的无尽乐趣和遐想。而今当我们站在新的角度上来审视童话时,却发现其中也蕴含着种种容易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本文以格林童话为考察对象,着力从血腥暴力的情节描述、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观、僵化故事模式中善与恶三个方面探讨童话对儿童心理潜在的消极影响,试图破除大众对童话价值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