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武术是受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体活动方式,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果说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里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内隐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从中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思维偏向。本文就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凸显的四种思维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是受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体活动方式。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果说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里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内隐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从中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思维偏向。本文就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凸显的四种思维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必然与该时期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应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思维方式以“象思维”为主导,而西方思维方式则以“概念思维”为主导.思维方式可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形式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形式则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国人能够在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实行转换,接受与之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但在本源性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终极文化理想层面,却可能保持不变.这种可变与不变,一方面在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两个层面之间造成了一种错位和紧张,但同时也为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或再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6.
诗性思维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形式,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异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蕴含着诗性思维方式,从而带有浓厚的诗意化特征。诗性思维的产生与汉字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系。诗性思维在作为中国文化深层内核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突出的表现,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科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7.
我们可以将思维方式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种文化之象征性地把握世界的基本或核心构架,后者则指基于这种基本或核心构架而敷设的象征性地把握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文化即为思维活动的创造物,两个层面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理想性文化与现实性文化。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必定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方式层面则有可能不发生变化且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用性文化的改变虽必不可免,但国人有可能在理想性文化层面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不必追随西方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本源性思维方式与终极文化理想的不变与实用性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巨变,不可避免地要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和紧张,并造成种种文化焦虑。消除这种紧张、龃龉,正是今天国人必须直面的现实和必须自觉承担的文化创造任务。这一工作不可能是各种元素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而必然是一种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实质就是在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及文化理想与新的现实生活以及与之匹配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之间重新建立起一种搭挂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思维:以"和"为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既有以"悟"为代表的审美直觉思维方式,又有以"和"为代表的审美辩证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交相辉映、融会贯通,使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国传统音乐学范畴中,"和"无疑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甚至还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源于<易>的意象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感悟性体会与象征性表述的文化心理活动.它开启了中国诗性化思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创造中,这种思维方式化为诗之兴象的艺术思维方式.由此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系列经典的艺术意象.艺术意象呈现了象喻性文本的审美特征,并使此种类型的文本成为一种见仁见智的文本.也使其阐释的多元性成为一种合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中西哲学思维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网络化交往方式的工具理性手段 ,不断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层的实质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渗透和综合创新 ,集中体现为中西、古今多元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整合与共同创新。文化的整合最终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创新 ,特别是各种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思维目标、主体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的重心诸方面的相互整合 ,这种整合 ,可以借助数字化的虚拟网络语言实现跨越时空维度的创新。经过整合创新将会建构起一种共性愈来愈多的全球性思维。和而不同是建构全球性思维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红色基因具有科学性、继承性、创新性和大众性的文化特征.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是红色基因的五种基本思维方式.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坚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立场,坚持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坚...  相似文献   

12.
互利型思维方式:生态文化建构的价值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生态文化之所以与传统的人本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在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的人本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是极端功利型的思维方式 ,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基础则是互利型的思维方式。在建构生态文化的进程中 ,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的价值意蕴 ,是要努力克服传统人本文化的反生态性质 ,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与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 ,还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客现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理性的主体性思维,主体以自身作为思维的对象,向内反求诸己,思维的目标追求是提供一种人们立身安命的人生智慧,教人如何处人做事的人伦道德,即做人之道、守伦之常.而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则具有浓郁的自然理性特点,其一开始就采取了主客分离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把研究自然,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智慧作为基本的思维目标.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日趋发展,这种中西方哲学思维目标固有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双方彼此通过相互吸收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形成一种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下,既重视自然理性,又重视人文道德理性的整合创新的全球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哲学范式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传统哲学在致思取向上表现出一种以追求观念的确定性为目标或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哲学从批判全部旧哲学出发,确立了一种实践反思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是当下彻底反腐的必然选择和根本要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立足传统文化审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讨传统思维模式、文化心理结构对法治反腐的负性影响,提出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实现法治反腐的推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助推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16.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与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天人互参与意象扭转是它的实践基础和体验基础;象外之象与天地同流是它的诗意指向.意象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的机制中枢.  相似文献   

17.
象思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定下了一个基调,而概念思维作为一种科学化、客观化的认知,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互相排斥,而是以一种相反相成的状态共存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生培养中存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制约、创造教育观念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个人主观能动性欠缺等问题.提出合理利用传统文化,树立创造性教育观,扩大科研参与力度,培养跨学科思维,重视非智力因素等是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论述了英汉文化和思维差异的对比.英汉文化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交际中有具体的表现,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蒋谦 《江汉论坛》2006,(5):25-30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路径和整体面貌.梳理古代传统的"象论"思想、分析意象思维的层次和功能,论证"象"范畴的形而上学基础,或可提供一条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