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和《石头记》这两个书名在中华文化里具有源远流长的互文关系。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红楼梦》的这两种书名及其英译进行了对比研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采用了异化翻译;霍克斯采用了典型的归化翻译。两种译名各有其理据性,都注意到了翻译的互文性,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邃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的出现,对文学翻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蒋天佐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通过他的译作《荒野的呼唤》的翻译实践及其相关言说可以看出,译作与原作之间是有互文性的;译作与原作的文本群之间也是有互文性的;再与胡春兰的译本对话,还可以看出,译作与译作之间既有互文性,又有互异性;而互异性也是互文性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徐蕾 《南都学坛》2013,33(1):71-7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间互为阐释、相互影响,消解了文本的原创性和作者的权威性,同时,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文本观一样,互文性理论也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重视从文本自身的内部关系来阐释文本。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隐秀》等表达了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似的观点,不仅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论文本以及其自身的其他篇目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 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宠儿》与希腊悲剧《美狄亚》及《圣经》的互文,而该作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互文,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认为《宠儿》借用了《奥德赛》的"回家"模式,在主题、情节上都与《奥德赛》存在着互文关系,为对该作品尤其是对女主人公赛丝人物形象的互文性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宠儿》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莫里森利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回家"模式与悲剧《美狄亚》的巧妙拼接,将"杀婴情节"放在多个文本的互文语境中观照,使作品成功地走出了敏感主题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中外景点介绍语篇各自体现出与自身文化对应的互文性特征。景点介绍语篇利用的文化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文化互文性和客体文化互文性、群体意识文化互文性和个人意识文化互文性以及回顾过去文化互文性和期待未来(Future Expectation)文化互文性。无论中文或者英文的景点介绍语篇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发挥着相同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吸引潜在游客购买相应的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8.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从人物、场景、情节、结构、主题这五个方面探析《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互文性对照,通过对比,分析造成苔丝的悲惨际遇的深层原因,揭示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控诉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腐朽。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虽缘于文学评论,但其与翻译联系密切。从互文性视角分析《受戒》英译文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可知:原文本的互文性不仅给文本的理解和翻译增加了困难,同时也给翻译提供了便利,使译者能更深刻地体悟原文本的寓意和深刻内涵。另外,翻译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目的语文化和文学作品提供的互文空间,也同样有助于提升译作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中的互文性是乔伊斯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文本广泛引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圣经》、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乔伊斯的其他作品的情节和语言,借助古代欧洲经典文本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原同古代欧洲文明间的冲突。文本中的互文性突出了小说的反讽意义,从而深刻揭示了反英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从互文性视角对《太阳照常升起》和《家园》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鲜明的互文性:主人公从战场归来后遭受着信仰崩溃和双重意识的折磨,在自我迷失中怅然若失,却最终勇敢地踏上自我重构的精神旅途,寻找人生的意义。总结归纳为战争之殇的互文、双重意识的互文和自我重构的互文。通过互文阅读,透视人类在战争后经历的精神危机,并解读伤痛文化中超越族群与肤色的人类自我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艰难,借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归宿。  相似文献   

13.
从互文性视角,以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个案,分别对其句法、修辞、语义和语篇四个雏度的互文性符号翻译方法进行了阐释与解读。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这种互文符号应该尽量予以延续。  相似文献   

14.
试运用语篇互文性分析理论,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春香传》。从宏观角度考察《春香传》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发现内源性前文本为春香故事的完成提供了素材来源,是《春香传》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外源性前文本主要来源于中国,起到了充实作品内容和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春香传》存在的具体互文、体裁互文和文化互文等互文现象,力求全面阐释《春香传》的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内涵丰厚、文法高超的英雄传奇小说经典,《水浒传》之“互文性” 大致可分三个层面:与其前文本所发生的上行“互文性”,与其大略同期的文本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以及与其后文本所发生的下行“互文性”。就上行“互文性” 的情况来看, 《水浒传》的文本来源主要有二:除了对《史记》经典细节的化用,还有对杂剧章法的借用。与《金瓶梅》所发生的并行“互文性”的情况也并非仅仅限于“借树开花”、“借鸡生蛋”,而是二者通过互相点化或戏拟某些经典故事来反讽社会现实。由《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派生的力度与强度,我们更感受到它“之所以成为经典” 的文本魅力。从《水浒传》这一经典文本的沿承与传播状态推演开来,可以说一部小说的“互文性” 之强足以成就其“经典性” 之高,或者说一部经典作品的“互文性”与“经典性”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评述的方法,通过考察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等学者对互文性的研究,揭示了互文性流变的缘起、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认为互文性既可以作为一种文学描述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广义文化研究的武器,如果能在二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将使互文性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并剖析了互文性的机理,经典文本《圣经》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两者都与《无名的裘德》构成互文关系,指出现文本是对前文本的重构与扬弃,并已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哈代的后期小说中主要的艺术特色,颠覆了单一的、被动的女权环境决定论,提出了男权宗法社会环境不仅构成了女主人公淑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具有可颠覆性,同时妇女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与哈里叶特·比彻.斯陀的《汤姆大伯的小屋》(UncleTom’s Cabin)之间有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主要表现在故事的起步、核心、关键、线索等四个层面上。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女性作家共同的文化基因使然。莫里森与斯陀夫人笔下的文本关系,为互文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视野。  相似文献   

19.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 ;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 ,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 ,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现代广告语篇借助语言、语体与传播媒介的互文性特征建构和延展了文本意义。从互文性的功能特征角度,广告翻译可在语篇建构的语篇互文性、文化互文性、话语媒介互文性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成功广告翻译案例即是译者作为广告语篇互文翻译的“协调者”,将源语语篇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语篇受众的期待视野重合的互文性协调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