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与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动力,而城市的发展直接推动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形成。通过计量模型测算和检验城市化对产业集聚贡献度,探析各地市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形成中存在的差异,为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行政区划理论及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人口是行政建制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几乎为无人区的三沙设市、罗布泊设镇、玉麦设乡是与理论和现行法律相悖的.在类似三沙、罗布泊、玉麦等边远地区应当设置行政特区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高效、专业化的行政机构,也有利于国家功能分区战略的实施以及解决一般行政建制带来的政权建设矛盾.为此,应加强行政特区建制设置调研和试点、适时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赤峰中心城区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赤峰面临城市化发展的艰巨任务。本文根据赤峰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城市化经济因素,提出赤峰今后城市化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邯郸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聚集是邯郸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促进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要促进企业集聚,提高产业聚集水平;要落实人口管理政策,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聚集;要实施统筹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划战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向我们走来预测到两千年,设市城市将由六百多达到八百个左右到二零一零年,设市城市将达到一千二百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将日趋加快,预计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35%和45%,相应城镇人口将分别达到4.5亿...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各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在探究贵州建省以来城市体系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贵州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地反映贵州各地市州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城市化水平。根据2008年贵州各地市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14项原始数据指标,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所得到的五种类型的城市化水平区域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绘制了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图。结果显示贵州各地市州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城市体系总体分布呈"核心—边缘"非均衡发展模式,且缺乏能对全省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的次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7.
小城市是在中心镇的基础上,按照城市的理念、形态和标准进行培育建设,集聚度和功能性高于中心镇的城市形态。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创新。浙江省在全国较早进行小城市培育试点,在推进农民集中式居住、强化素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小城市培育进行了探索创新,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从思想观念、规划布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素集约,加快中心镇转型升级,实现由镇向城的真正跨越。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物。我国城市集聚初始阶段已经完成,其表现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镇集向发达地区靠拢;布局随交通线延伸(公路,水网,沿海,铁路沿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育和完善,可以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城市今后的发展途径,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我国城市化发展途径主要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4—2016年我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用差分回归模型分析了高铁开通对人口流动及与其相关的“流量经济”集聚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说,高铁开通促进了沿线城市的人口变化和“流量经济”的集聚;这种影响因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异质性;随着时间推移,早期高铁开通城市的“流量经济”集聚水平略呈倒U形变化。在高铁网配套建设中既要注意空间均衡投资、实现高铁网对经济地理格局重塑和人口合理分布的规划引导作用,也要注意短期内高铁开通引起的中心城市虹吸效应,避免低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10.
运用西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揭示西部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西部人口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增长与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具有不同的拉动效应。西部中小城市应率先放松户籍管制,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选取福建省晋江市和河南省巩义市的相关经济的、人口的和环境的就地城市化指标,建立就地城市化指标体系,对两市经济的就地城市化、人口的就地城市化和环境的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指数、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市近几年经济的就地城市化快速发展、环境的就地城市化快速推进,而人口的就地城市化相对滞后,形成了两市就地城市化过程中的失调环节.提出当前我国就地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的经济、人口和环境发展失调问题,为其他地区的就地城市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化三个子系统,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物理模型和GIS技术研究了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贡献度及其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结论如下:(1)山东省整体城市化类型属空间导向型;(2)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化有显著空间差异,济南、青岛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青岛市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一枝独秀,威海市的空间城市化水平最高;(3)现阶段山东省整体城市化协调度仍处于拮抗阶段.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国时期市的兴起,改变了秦统一以来中国只有面状的地域型政区的行政区划模式,此后这种点状的城市型日益重要。本文回顾了民国时期市的出现和扩展的过程,分析了其间产生的151个市的空间分布状况,指出市最早产生在沿海通商口岸,口岸城市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市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受此驱动的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于市能否设立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和税收数量,传统的各种等级的行政中心如果能够较早被设立为市,大多数情况是由于它们经济有所发展并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结果,否则设市要慢一些甚至不能设市。  相似文献   

14.
人口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经济改革中,我国的人口城市化出现了什么新情况,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针和措施?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现就辽宁的人口城市化问题谈谈看法。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为人口城市化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人口城市化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经济改革以来,辽宁每一农业人口提供的主要农产品逐年上升,市场对主副食供应明显改善,1983年粮食收购量第一次超过销售量,农民进城吃饭方便了。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民务工经商提供了较多的原料、货源、资金和市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是产生规模经济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化对产业集聚具有推动作用。本文研究了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理论,实证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的作用并分析出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河南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实施大、中、小城市"三头并举"战略,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树立科学的城镇发展理念,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普遍选择的就近半城市化路径中,人口迁徙具有可逆性:一是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可逆性,二是从大城市回流到中小城市的可逆性。这两种可逆性勾勒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去城市两极分化”机制:类贫民窟作为物理载体仍然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但在可逆过程中,它并不会形成一个刚性的城市社会贫民阶层,进而这种可逆性成为城市社会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特大城市也会产生,但在可逆的过程中,作为纯资源接受者的中小城市将获得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契机,从而这种可逆性也构成了城市体系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志认为大凡经济发达的省都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在起推动作用。湖南没有这么一个中心,使得南附广州北趋武汉,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湖南要振兴似乎也要有一个经济中心。长、潭、株在经济联系上有历史渊源,且地理条件相似、产业结构上曾经有意识地作过一些分工,可以联合起来。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其一,我们认为,建立长、潭、株经济区的战略规划,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大趋势中,低估了我省省情特点的产物。这一规划的推行,客观上将人为地扭曲我省城乡经济融合的常规进程。按照建立大经济区的设想,要对长、潭、株进行统一的规划,产业结构进行统一调整,就必须对三市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再加上建设上的重点投资,长、潭、株三市必将发展为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松散型超大城市。无论这一规划的提出者和实行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将全面冲击这三市乃至全省的小城镇建设。而城市化大趋势在我国、我省以城镇化的形势推进,正是我省省情之必然。  相似文献   

19.
外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历来都偏重于内力的研究,例如,侧重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步伐;乡村、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政府的地区性经济政策以及新城市建设规划等内力因素的营造,我们称其为内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但是在资本、人力、技术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及经济活动急剧增长与集中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在1978~2003年间的城市化,体现了这个新动力.其城市化发展可以概括为"外向型城市化"模式,本文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生命力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三位一体,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着城市规模扩大过快、耕地减少迅速、用地结构复杂、权属混乱、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率较低等主要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区过多过泛、人口增长无序三方面。针对当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人口预测、基础数据采集、城镇用地规模确定等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