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 ,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是感性本身 ,是感性本体论。正是借助于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不仅是人类感性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因为他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所以 ,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3.
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工具,它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直观贯穿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主题即自然和入,由于其哲学的直观性使他在社会历史方面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感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这一理解对马克思新实践哲学革命的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费尔巴哈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批判之路,这集中从他的感性观中表现出来。费尔巴哈直接确认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并主张从“人”出发看待整个世界的对象性本质。这不仅戳穿了“超感性世界”观的虚假性,而且将对它的批判引向深入。而费尔巴哈批判形而上学的一个突出之点,就在于他由此提出的哲学观理念。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使马克思找到了深刻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武器 ,建立了以其人本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而其弱点则启发马克思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从而唯物而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囤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直接渊源;有的则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不过是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远不及康德的美学,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是康德——席勒——马克思。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症结之一,还源于对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不一。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如何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有辨证法,并表现为一种人学辩证法,即以人为本的辩证法和“我”与“你”的对话辩证法;进而论述了费尔巴哈的人学辩证法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最后分析了费尔巴哈人学辩证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评价颇不一致。但是从总的倾向上看,是否定多于肯定。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尽管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特征,他的认识论从总体上说尽管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范畴,但是纵观他有关实践的一系列论述,不难看出,他的实践观也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看到了实践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评价颇不一致。但是从总的倾向上看,是否定多于肯定。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尽管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特征,他的认识论从总体上说尽管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范畴,但是纵观他有关实践的一系列论述,不难看出,他的实践观也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看到了实践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 ,而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话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看来 ,辩证法是“我与你”的对话 ;“我与你”的对话是人自身的原初活动 ,表现为爱的宗教 ;通过“我与你”的对话、通过爱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 ,费尔巴哈的对话辩证法、爱的宗教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展开才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开辟了他哲学探索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4.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  相似文献   

15.
感觉与实存——康德“感性论”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感性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将人的知识对象限定于现象界,并指出,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对近代的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时代的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网络时代的感性  相似文献   

17.
从“存在”概念的基本语义可以看出 ,“存在”和“不存在”并非单纯的“有”和“没有” ,而是在根本上和判断的“真”与“假”联系在一起的 ,并进一步与可思议和不可思议的思维状态联系在一起。巴门尼德是在真与假的意义上来论述以“存在”为标志的“真理之路”和以“不存在”为标志的“谬误之路”的。在他看来 ,“存在”是对对象之本质真理的断定 ,“不存在”则是相应的否定 ,思维与存在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据此可以认为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即是真理论 ,残篇 8中对所谓“存在”的四个标志的陈述 ,实际上是对真理的根本标志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时代的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性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是随着人类实践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 ,在传统的人与自然的感觉关系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感性平台———人—机新感性 ,它扩大了人类的感觉范围 ,形成了一个新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的“人对感性对象的依赖”的哲学命题对于认识网络时代的感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之本质是什么?”吸引了无数先哲苦苦探寻。费尔巴哈“诸属性的人”、 舍勒的“完人”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思路。马克思“完整的人”立足实践来探讨人的生存和发展,它具有实践生存论的人学底蕴。共产主义是构建“完整的人”之最佳社会,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通道。  相似文献   

20.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