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 ,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是感性本身 ,是感性本体论。正是借助于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不仅是人类感性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因为他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所以 ,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3.
"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开启全新哲学境域的理论基点,也是其经济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它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而是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有着深刻渊源。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原则"为依据,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发现人是社会存在物,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实质,这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以感性活动为原则的新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达到了感性原则和活动原则的统一,既坚持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优先性,又批判地拯救了黑格尔的"活动"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立脚点上,从人的感性关系存在出发,感性活动就势必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同时,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本质地要求感性活动原则的出场,因为只有感性活动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自身的历史性和自我批判本质。改变世界的诉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致的。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感性"既不同于黑格尔的"感性概念",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而是"思辨的感性",即"感性活动".由能动性和受动性这两大张力构成的"感性",遵从的既非黑格尔的"理性活动原则",亦非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而是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原则".马克思的感性是"逻各斯"和"努斯"的统一.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解放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三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其本体论向度.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费尔巴哈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批判之路,这集中从他的感性观中表现出来。费尔巴哈直接确认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并主张从“人”出发看待整个世界的对象性本质。这不仅戳穿了“超感性世界”观的虚假性,而且将对它的批判引向深入。而费尔巴哈批判形而上学的一个突出之点,就在于他由此提出的哲学观理念。  相似文献   

7.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命题,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感性存在与类本质在爱的宗教中获得统一。借助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费尔巴哈开始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表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他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未完全认可。费尔巴哈由于立足于抽象人本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自然的本质与人的理性本质的对立,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工业和实践却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性。这种分歧源于费尔巴哈在人对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上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而马克思则达到了人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层面。这种分歧更为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两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费尔巴哈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沟通黑格尔和马克思,而且还在于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两个元哲学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彻底地、成功地颠倒黑格尔哲学?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进行定位?这些问题的提出源自费尔巴哈理论中的两条线索。一方面,在费尔巴哈的理论中存在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沿着这条路径,他肯定了个体存在、感性直观的优先性,认为哲学工作与经验科学一样是对感性直观的加工,二者不仅无法超出感性直观的范围,而且需要接受感性直观的检验。另一方面,费尔巴哈的理论包含了自上而下的维度。他以非经验的方式论证了人类本质的超越性、完善性、无限性,并以此为前提对特殊对象如宗教进行了批判。前一条线索使得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颠倒,后一条线索使得他的哲学观没有彻底摆脱黑格尔的阴影。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就在于他深化贯彻了前一条线索,而批判扬弃了后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的著作,因此澄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处的哲学视域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来源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他们。这有赖于马克思物质第一性原则和实践原则的萌芽。物质第一性原则打破了黑格尔思维内部不停息的旋转,但并不等同于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实践原则摒弃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将自然地联系起来的人上升到了社会,将感性对象性理解为活动。在此意义上,不应将《手稿》贬低为“不成熟的作品”,而应当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范畴不仅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致思理路。因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赋予了人的生命以超越性、人的存在以自由的本性,生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这恰恰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基础。感性活动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纬度,这样真正揭示了人内在的生存结构。马克思生存论的开启,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现实异化生存的自觉,同样,为异化生存的扬弃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学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具有共同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黑格尔强调人的精神性对自然性的超越,费尔巴哈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黑格尔注重思维和意志实现在外物中的作用,费尔巴哈则把理性和意志的作用局限在主观范围之内;黑格尔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费尔巴哈则把自由严格限制在自然必然性的领域;黑格尔认为类是人的普遍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个体的感性存在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共同体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理论来源的探究是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超越近代意识哲学重大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费尔巴哈通过提出感性对象性原则,将意识哲学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马克思则在继承超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彻底变革了旧的思辨哲学传统,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转变为感性实践活动,发现了人类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5.
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工具,它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直观贯穿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主题即自然和入,由于其哲学的直观性使他在社会历史方面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感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这一理解对马克思新实践哲学革命的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然作为历史的前提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从自然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因此,自然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人通过实践和感性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现,或者通过实践和感性使自然从异己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是自然美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而自然作为自由的存在向人的显现,则是自然美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事实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并非缺乏辩证法;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理解为"非实践性",这是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的内在逻辑;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超越,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人、是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爱是有在的标准”“我欲故我在”等命题的分析,本文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特点是他通过强调感觉的能动性而建立起感性主体,从而使哲学的基础和主体不是抽象的思维实体,也不是被动存在的物,而是有血有肉、有对象,并且本身能够成为对象的人。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