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生态旅游在当今世界旅游业中已成为一个热点,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心。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但在我国,进行过生态旅游认证的旅游景点几乎没有。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生态旅游认证,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制定生态旅游国家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制定中国生态旅游国家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原则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当前中国制定生态旅游国家标准可以起到规范和引导生态旅游开发、保护目的地生态环境、规范生态旅游经营秩序、提高景区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制定标准具有必要性;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经验借鉴、国内实践开展以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趋于一致等为制定中国生态旅游国家标准提供了条件,制定标准具有可行性。文章还结合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原则和内容提出了我国生态旅游国家标准应遵循的八项原则,即引导和促进原则、自愿原则、非终身制原则、产品认证原则、分级原则、与国际接轨原则、符合中国实际的原则、成体系与分专项原则。  相似文献   

3.
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 --兼议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的分歧,面对在较多的旅游业界客观存在的对生态旅游实践采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挂"生态旅游"招牌,行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之实的现象,人们,特别是旅游管理部门和生态旅游业界对生态旅游标准化的要求也就越紧迫.文章对国际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标准的原则、生态旅游产品认证进行了介绍与阐述,同时提出了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明确指出我国应当借鉴国际标准,规范生态旅游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并以此来引领中国旅游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本溪平顶山生态园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分析了平顶山生态旅游市场,以推动平顶山生态旅游活动健康、持续、良性循环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平顶山生态旅游拟开发项目体系。研究成果对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武陵源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生态旅游因其在发展旅游经济、吸引游客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更成为当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武陵源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以其探索由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型,并为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分析保护区内生态旅游资源特性和分类体系,构建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模型.设计并实施游客对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调查数据,计算并得到生态旅游资源的权重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权重值大小的顺序依次为,自然景观、现代人造设施、人文景观.其成果对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了解、整合、利用和规划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体形象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旅游生态化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生态价值观的转变,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变化,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生态性、责任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生态旅游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审美生态四个层面,体现了生态旅游建设的生态复合性特点。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要在规划、认证、管理、法规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认证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对浙江省43个自然景区进行实地调查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旅游区认证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浙江临安太湖源景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是在先天发育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偏离了生态旅游的轨道,出现了一些"非生态"异化现象.本文分析生态旅游四大行为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政府及当地社区居民引发的"非生态"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旅游实践中的生态管治体系的概念及内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管治体系应由教育体系、发展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四大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0.
高咏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26-28,65
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重要特征是可持续性。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表现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注较多,而对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这一重要问题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在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立法体系不完整、立法层次较低且过于原则、尚未与国际接轨以及生态旅游景区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问题。我国生态旅游法律法制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生态旅游立法指导思想的确立、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构建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福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当前福建正在建设生态省,开发利用好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对生态省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分析了福建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整体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作为最具活力的旅游方式,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旅游者的目的地,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与作用。哪些因素构成了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动力,哪些条件制约着其建设,动力-制约机制如何,是生态旅游区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文章经过多视角考察,提出生态旅游区建设的驱动机制、制约因素、驱动-制约机制及其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等级主要是利用有关标准来区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旅游质量和发展程度.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研究思路.阐述国内外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的现状、反思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加科学地研究生态旅游,指导生态旅游经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与一般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旅游对于湿地公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界定了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概念,并阐述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归纳了区别于湿地公园传统旅游的5个特点: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教育性、负责任性。文章还提出了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7个一般性原则:规模控制、限制性开放、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双赢”策略、利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中国政府以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的特点,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在总结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挑战、问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可持续性问题的挑战,由于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和管理的疏漏,生态旅游在实践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内涵及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系统动力学的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研究是实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从系统论角度,提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由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旅游参与者承载力子系统以及生态旅游业承载力子系统四部分组成;给出各承载力子系统的构成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各子系统承载力和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的因果关系图说明了相关因素变化对各子系统承载力的影响,为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研究樨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生态旅游和恢复生态学的内涵、特点、研究内容以及恢复目标的基础上,将恢复生态理论与方法引入生态旅游中,探讨受损生态旅游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主要原则以及恢复时间,指出恢复生态理论在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作用以及恢复生态理论在生态旅游中应用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多年来,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争论还较多,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高档旅游还是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对象是自然区域还是可以包括地方文化区域等三个方面。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非生态化现象和"泛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将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混为一谈造成的。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的辨析,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解答,并试图还原生态旅游的本意,探索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