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决策方式、治理结构、效果标准、基本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中西企业文化又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理应重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通过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推进自己的文化创新和企业发展。一要研究西方文化,找准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二要重视跨文化沟通,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体系;三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使之与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差异而呈现迥异的面貌,这两个不同的生长基点造成中西道德价值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西文学审美风格的差异。中西方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的互识、互敬、互补需要建立在真正相互理解的基础才能达到相互融合,这是全球文化构建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提要]“人”与存在的相互纠缠,最终决定了存在的具身性。在这一视域中,中国思想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各自有代表性的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虽然存在诸多差异性,但并非不可调和。例如,西方现象学理论中非对象化和非现成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注重“关系”范畴有很多相似之处。具体到语言理解方面,双语转换的关键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简单切换,而是根据不同的语言认知图式,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有效切换。本文从中西哲学比较和中西思想文化比较两方面出发,在认识论意义上对汉英双语者思维方式转换进行本源性探析。这对于化解由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汉、英语言交流障碍,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考察了中西小说主题演变的文化现象,通过归类比较研究认为,中西小说的主题及演变都是各自文化的必然反映。中国小说主题古近代与现当代之间有巨大断裂,这与五四前后的文化裂变直接相关,而现代中后期与当代初期也有回波。西方近代与现当代小说总的主题持续发展。有很多类型相近相同,如流浪汉、航海、冒险、幻想追求、探索思索等主题反复出现。这反映了西方各国人本主义科学文化的同质性及西方近代到现当代文化的连续性。中西小说主题总的趋向都是向着人道主义──时人的终极关怀的方向前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张申府是近代著名学者,他的中西文化思想是其辩证综合文化观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当时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以及怎样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观点。结合当今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多元社会大背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张申府的中西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立的文化,牛是一种动物,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驰骋于中西方文化中,在两种文化中却扮演不同角色。在中西人心目中,对牛褒贬不一,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便是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张世保 《东方论坛》2003,(2):124-127
1自从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问题就必然面临着古今中西的选择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现代两橛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传统的;西方文化是新的,中国文化是旧的.因此,在中西文化的对决中,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为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就理所当然的是"断裂"的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王国维作为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师级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有其独特的看法和选择,即以外化内,中西交融,中西二学“化合”论。并以此进行学术研究,建构自己独有的美学范畴和理论形态,这对于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也给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语言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明显的不同,从深层次看,这种差异是最后导致文化差别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在分析语言、思维、文化之关系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而洪堡特"语言、人、大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不仅有助于揭示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而且明了这一点也有益于增进中西方之间实现跨文化和谐交流。  相似文献   

15.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从神话分析中寻找中西文化思想特别是理论思维模式形成的差异之所在,并指出中西方文化思想及其思维模式是由于不同历史境遇而产生的从同质性到异质性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西文化的本源性区别在于一为“天人合人”,一为“主客二分”。由此引发出中西文化一大差异,即:西方文化既重科学,又重宗教,以肯定方式达成了二者的奇特联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既淡科学,又淡宗教,以否定方式完成了二者的奇特联姻。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差异在中西审美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及社会民俗四个文化层次的不同方面来解释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这一打上文化烙印的符号所呈现的不同蕴意,以及反映的不同文化色彩和带来的不同的数字现.  相似文献   

19.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文化对比中的具体表现,认为思维推进了文化,文化体现了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提出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加速中西文化的整合,以便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文艺理论研究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论题,提出中国传统文论在现代语境下亟须转换思维方式,这种转换的实质在于本土精神与现代(西方)方法的兼容.通过对转换的必要性、艰难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阐明了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思维方式,传统文论才能获得生机,在相互借鉴中完成中国现代文论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