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把双刃剑,应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重庆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使用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青少年玩网络游戏呈现低龄化趋势;大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是理性的;长辈管理方式及对待青少年网络游戏态度、家庭总收入、网络游戏花费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因此,全社会对青少年要有保护意识,尤其需要政府在加强网络立法的同时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网络游戏的开发需要注重教育内涵;家长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要有开放的态度,同时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前计算机游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游戏成瘾的现状令人堪忧.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有:计算机游戏能满足青少年挑战自我、压力的释放与转移的需要,能满足青少年渲泄情绪、逃避现实的需要,能满足青少年自我表现与自我肯定的愿望,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等.为此我们要采取加强宏观管理,实施源头控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游戏因其固有的新奇性、易操控性、互动交流性以及强烈的画面刺激感和玩法魅惑性,使得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此引发的青少年性情异变、人格异常以及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行业利益驱动下,网络游戏产业规模依然在进一步扩大,以保护青少年为主旨的网络游戏产业治理模式亟待加强和完善。网络游戏产业的治理需要借助国家立法、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等综合手段,依靠家庭、学校和网游企业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多个层面多种渠道协同进行,以实现治理思维体系化、治理行动合作化、治理技术先进化。加强网络游戏行业的法制化建设、完善立法体系是治理的基础,细化相关政府部门职能、规范政府管理是治理的关键,加强政府指导、依靠行业自律是实现网络游戏产业科学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下网络游戏行为成为青少年学生群体主流行为,为深入了解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针对青少年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中作为基准组的非电子游戏玩家群体(占比35.7%)的族群特征、在校特征与家庭因素,研究发现:1.来自中小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女生有更高比例成为非电子游戏玩家;2.学业成绩与游戏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成绩优秀的女生非游戏玩家的比例较低;3.师生关系与非游戏玩家比例存在正向相关,控制成绩变量后,师生关系越差,非游戏玩家学生比例越低;4.非游戏玩家同辈朋友数量相对较少,在与朋友的互动模式上存在"紧密小群体"和"松散伙伴关系"两种理想类型;5.非游戏玩家青少年的家庭在社会分层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家庭收入、生活水平自评、父母职业、家庭文化资本、家庭居住状况等指标上均表现出劣势;6.家庭生活水平与家长对网络游戏的看法间存在正向相关。非游戏玩家的家长对电子游戏呈现出一种全盘否定态度;7.亲子关系方面,非游戏玩家的家庭带有明显的传统父权家长制色彩,家庭内部亲子互动频率低。  相似文献   

5.
网络游戏以其逼真的虚拟现实性、超强的娱乐性、操作简易性等特点,受到众多青少年追捧。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体验团队协作、交往乐趣与生命体验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然而,网络游戏的商业推进模式和猎奇竞争机制,极易对青少年产生游戏沉迷、道德失范、暴力行为脱敏、时间意识淡漠等负面影响。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引导游戏价值取向,需要在网络游戏设计开发、运营管理、自律教育等方面加强价值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扩张,作为网络使用主体的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现象也日显突出,并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重大社会问题。网络一方面有助于青少年获取大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拓展人际交往,丰富娱乐生活,扩大心理支持等,日益成为青少年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低龄化的网络犯罪、恶俗刺激性游戏、非正常的网恋,以及网络色情、暴力、贿赂、赌博意识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心理健康、学习秩序、生活目标、行为方式等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产生了不良影响,并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网络沉溺现象中,最广泛、最普遍、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网络游戏成瘾。论文在构建了对网络游戏成瘾现象的理论和网络游戏成瘾调查的理论鉴别因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昆明市3050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进而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流行率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网络游戏威瘾的成瘾度、成瘾比例、成瘾率的变化曲线以及网络游戏成瘾的因素分析,最后对网络游戏成瘾现象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快速渗透融合,以网络为载体,以竞技参与、虚拟角色和生动体验为特征的网络游戏,将游戏的趣味性、竞技性和互动性发挥到极致,网络游戏日益超越传统游戏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而大行其道,由此引出的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日渐受到关注。客观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权衡利弊,因势利导,对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塑关键期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8.
既有的网络游戏研究中主要考察成瘾机制、人机交互、用户使用动机等方面,甚少使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网络游戏的人物设计、文化要素、符号化机制等生产端内容.《王者荣耀》在青年群体中接受度极高,尤其适合作为符号学的分析对象,探究该游戏如何利用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资源来构建自身文化属性与设计游戏人物,并在符号传播中生成了何种话语形式.《王者荣耀》在宏观层面生产"劝服性话语"和"神话"以吸引用户,同时亦在不自觉中表现了意识形态的误区;而在微观层面,《王者荣耀》从造型、皮肤、叙事等方面入手,依照符号学的"编码原则",对既有人物进行符号再造,希冀深化游戏内涵,规避对游戏本身的批评.《王者荣耀》中解析出的主流网络游戏符号输出机制,对于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极易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因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深入分析了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游戏的原因以及迷恋网络游戏的弊端,最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提出了各种预防措施,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的裂变,使传统游戏衰落,以网络为主体的网络游戏成为主流,网络家庭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了青少年。网络家庭对青少年家庭观的主要影响在于家庭责任的淡薄、性观念的淡漠和人伦关系的淡出。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身心发育都有不良影响,这是一种对青少年不宜的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