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国经济体中,资源错配已成为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只关注初始投入而忽略中间投入的两要素资源错配核算框架,容易导致资源错配和生产率的高估。采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能源这一中间投入的通用部分切入,实证考察能源投入利用如何影响区域资源错配,研究结果显示:(1)纳入中间投入的三因素核算框架,可显著改善资源错配的高估问题。(2)中国资源错配问题集中于资本要素,能源类中间投入对区域资源错配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效率层面上,能源效率可降低资本、劳动力、中间投入要素的错配程度;在数量层面上,能源缺口、能源损失加剧了劳动力和中间投入要素的错配,但未对资本错配产生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2.
信贷市场是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的"活水"之源,是治理我国企业去杠杆和加杠杆难题的枢纽.文章基于2005—2015年获得信贷支持的5977笔非金融企业贷款数据,从信贷交易视角考察了信贷市场中企业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去杠杆对象.在宏观快速加杠杆期间,银行信贷总体上发挥了微观稳杠杆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大型、公有制和异地企业更容易加杠杆,但异地大型企业的高杠杆缺乏经营效率支撑应是去杠杆的对象.文章还发现银企关系、资产专用性等交易因素与杠杆率显著相关.文章的研究结果为增进我国企业杠杆治理的协同性和精准度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出口市场多元化是分散外部风险、保证贸易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以大学扩招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评估了人力资本积累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因果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积累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出口市场数量的提升,2000—2006年间企业出口目的国数量的增加14.97%可以用人力资本积累来解释.(2)人力资本积累对企业出口市场数量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来自于高质量劳动力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成本效应促使企业更有能力克服高额的市场进入成本,从而实现出口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来自于高质量劳动力对企业研发水平的提升,通过创新效应提高了企业迎合消费者偏好对产品进行改良升级的能力,从而增强了企业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3)人力资本积累对民营企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企业出口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另外,人力资本积累主要促进制造业企业向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展,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扩张效果并不明显.上述结论为制造业企业开拓新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熊彼特奠定了企业创新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虽然学者之后对此框架进行了扩展,但这些扩展忽略了技术外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技术外溢分为水平型技术外溢和垂直型技术外溢。实证分析发现,垂直型技术外溢促进企业创新,但水平型技术外溢不影响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的因素框架。进一步根据特质—因素理论,考虑个体特征与职业的匹配,选取影响因素。综合采用逻辑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CatBoost分类模型构建二分类预测模型,针对建筑业农民工和制造业农民工的职业特征,进行交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相较制造业,建筑业的安全需求满足情况较差,其中工作环境因素是导致建筑业吸引力不足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改善建筑业工作环境、提高建筑业社会保险覆盖率、建立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金融机制有序性测度模型,以判定科技金融机制子系统间的协同程度,以及科技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的效率。根据江苏样本数据的检验发现,江苏科技金融机制在2005—2006 年呈现熵减的过程,科技金融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此后熵值又迅速回升,并在近几年保持波动。由此表明,科技金融机制的有序程度以及各科技金融机制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此,为降低科技金融机制总熵值,改善科技金融生态,从完善各科技金融机制子系统以及整合科技金融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政策性资金供给体系,构建服务支持体系;创新制度与产品,构建科技金融与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吸收民间资本,畅通民间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渠道;整合政府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科技金融资源,优化融资模式与结构,以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的影响,我们利用关税数据、2000-2006年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共三套数据,将其合并后,先后采用基准固定效应、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检验,得到一致估计结果: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随后,我们利用逐步检验法估计中介效应,探讨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机制路径,结果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侵蚀企业利润、提高企业出口规模和加剧市场竞争间接促使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的结果可以为中国当前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讨论了区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构建了静态与动态Panel Data模型,利用湖北省地级市数据检验包括新经济地理因素在内的各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与省份和国别数据研究成果不同,开放程度、技术外部性等因素在影响市级资本流动方面显得不够显著,但是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循环累积因果链等新经济地理因素依然对资本流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学术界对其能否促进企业创新长期存在认知分歧。本文立足于我国“十四五”时期高度重视机构投资者发挥经济功能的现实场景,以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不相关行业的极端收益事件作为其专注度的外生冲击,从机构投资者分心的视角深入考察我国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机构投资者分心对企业创新具有负面影响,从新的视角证实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具有推动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分心导致机构投资者弱化对管理者的监督,进而诱发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以及放纵管理者的懒惰行为是导致前述影响的潜在渠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或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助于缓解上述负面影响;监督型和长期型机构投资者的分心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但作为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能够快速调整注意力,从而避免对企业创新产生长期负面影响。本文不仅为理解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补充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证据,而且为新时代我国监管层进一步引导市场力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供应链视角系统考察了上游行业垄断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游垄断显著降低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负面效应主要集中于非国有企业、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及资本配置不足的企业;机制检验进一步指出,上游垄断会通过阻碍下游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一渠道来抑制其生产率的提高。上述结果表明,忽视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会低估“上游垄断、下游竞争”市场格局对企业生产率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因此,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打破上游行业的垄断局面、巩固深化下游行业市场化改革,以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上下游行业间互动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航空保险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通过客运量和投保意愿对航空保险产生影响展开分析,并基于某航旅企业所提供的数据对新冠疫情中航空保险受到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下,航空保险保单量与航空客运量表现出基本同步的变动趋势,呈左高右低的"勾状"曲线,同时,投保率数据的上升代表着旅客拥有更高的投保意愿,印证了疫情对航空保险影响的传导过程.最后,总结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航空保险的影响及传导路径,并从消费场景、产品提供者和经营主体的角度提出促进航空保险发展的相关建议,对具有复合特征的行业交叉领域的疫情影响分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结构从初级向高级的优化过程可以有效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存在长期效应,同时2003年以后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2)高校扩招极大地丰富了高级人力资本,加速了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3)人力资本结构从初级向高级的优化,推动了农村农业部门人口转至城市非农业部门,继而通过促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在通往共同富裕之路上,需要着重推动教育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形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前端污染治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了前端污染治理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前端污染治理显著提升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其次,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前端污染治理并未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波特假说”不能解释前端污染治理对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而生产率的动态分解结果表明,存活企业间配置效应和退出企业效应是前端污染治理影响出口企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最后,进一步考虑企业出口边际,前端污染治理通过生产率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并且这一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扩展边际与大企业、加工贸易层面。结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如何从环境治理领域培育出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提供了经验依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在业界成为流行词汇,管理学领域也逐渐将其作为研究重点.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但现有文献对此却存在模糊性认识.高管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整合现有基于中国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运用高阶理论、认知理论、资源基础观和行为理论等,从特质、认知、资源-能力和行为四个视角出发,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高管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显示,高管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高管团队异质性、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高管认知能力、高管企业家精神、高管社会资本、高管机会识别能力、高管行为整合、高管跨界行为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而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教育水平异质性、高管先前经验等变量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X低效率是当前学术界分析组织效率差异的主要理论。X低效率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劳动低效率和协调低效率。传统上所指的X低效率仅仅是劳动低效率。在一个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劳动支出方面的差异是微小的,在协调水平方面的差异却是巨大的。协调低效率才是X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和更重要的方面。在比较企业效率时,更重要的是关注劳动之间的协调,这包括经营者管理行为的显性协调,以及基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隐性协调。 相似文献
20.
囿于碳排放现实压力与国际“碳政治”压力,中国过去实施的一系列气候政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金融能在传统气候政策基础上,利用融合政策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在理论层面上,绿色金融在减碳实践中比主流命令控制型与市场型气候政策更具优势,基于2009至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合成控制法思想与惩罚回归方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检验其减碳效应与机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有效助推广州市实现了碳减排,且减碳效应稳定扩大,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在时间安慰剂、替换Lasso方法、替换信息准则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绿色金融具有碳减排效应的结论仍然成立。从作用渠道来看,绿色金融不仅能够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来降低碳排放,亦能够促进实质性与策略性技术创新以实现碳减排,体现出了绿色金融政策的融合特性。据此,应探索气候政策融合路径,重视绿色金融作为一项气候政策的独特作用;应总结绿色金融试点经验,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低碳转型;应深化绿色金融实施力度,利用其减碳机制平衡多层次减碳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