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犯罪学上因侵害了怜悯感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而应当认定为自然犯罪.如此现象的发生源于欺凌者怜悯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席与错位、法律保护与惩治方面的空白.要预防这一现象,必须通过合理的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几率;通过个案的惩处、正确的矫治手段以及被欺凌者的认知重建,实现特殊预防.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校园欺凌这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各国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在我国,尚没有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法规。因此,建议在现有治理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展开广泛调研,科学分析调研结果,找出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借鉴外国治理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校园欺凌法》,并制定配套性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来细化和补充《反校园欺凌法》的规定,从而构建我国一核心、三维度的校园欺凌法律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年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若允许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那么势必将引发青年学生的人格分裂,校园诸多要素的和谐发展就是空谈。道德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剂,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网络状态条件下的德育命题。  相似文献   

5.
为描述西部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群际差异,采用张文新修订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的儿童欺凌问卷测验工具, 借鉴校园欺凌调查工具,从欺凌对象、欺凌方式、应对方式3个方面对陕西省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欺凌对象具有同辈关系差、社会排斥高、人际求助意识弱的基本特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具有旁观型多,干预型少的特征。欺凌行为应对方式的学段差异:小学阶段学生相比初中应对方式干预型多,小学多肢体欺凌,初中关系欺凌增多;欺凌方式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肢体攻击型欺凌行为;女生更倾向于关系欺凌。可测到显著的分类变量差异:欺凌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欺凌对象存在就读方式差异;应对方式存在就读方式、年级差异。应结合学生群际特征差异,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现象,针对寄宿生的群体特征,采取反制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体现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营造消弭欺凌行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7.
当前,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欺凌行为主要表现为欺凌者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等情境中对被欺凌者实施的物理性、言语性、关系性等侵害行为。基于犯罪学“日常活动理论”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师生反欺凌共同体、抑制及转化欺凌者、保护帮扶受害者等具体策略,防范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欺凌行为,降低其对受害学生的身心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安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准确测量和识别校园欺凌行为对干预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基于对校园欺凌测量工具从欺凌的标准、类型、角色、测量方法和测量有效性的多视角分析,总结了适用于测量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部分量表,并对量表内容进行分析。选用量表时须考虑测量目的、测量对象、测量工具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信效度,并通过效度筛选题项和事后控制技术提升自评量表的效度。当测量工具用于识别不同的欺凌角色时,需选择合适的临界值作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教育治理问题。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美人种最多、学校问题最为复杂的城市。在解决校园欺凌行为方面,纽约从法律制定到校园支持都形成了完善的保护体系。纽约市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六个方面:法律保障完备、治理主体多元化、注重心理疏导、早期预防胜于事后治理、建构整体和谐的学校情境与气氛、协助家长防治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10.
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促成了学界和政府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高度关注,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频繁卷入校园欺凌 之中,更是激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不过,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陷身校园欺凌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学校方面的应对,而 对儿童家庭的探讨尚不充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陷身校园欺凌的家庭根源,既包括成长中父母缺位带来的安全感缺乏,又包 括隔代抚养带来的重养轻教,还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带来的教养方式的简单粗糙。为此,改变留守儿童的欺凌现状,父母 陪伴孩子成长是长远的根本方略;大力拓展沟通对象及方式,深化沟通内容是现实的可行策略;积极优化隔代抚养状态是基础 的紧迫之策。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寄托,其转型也必将对学校德育的重建具有重大影响。受制于市场、网络、大众化教育趋势的驱动,学校文化的属性、结构、体系、路向必将随着时代的脉搏而嬗变。在新形势下,德育课程需要呈现复式、开放、动态、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12.
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在网络社会中,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结构性失衡、局部性缺失以及社会化能力减弱,造成个体和群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混乱,进而引发网络空间秩序的失范。网络道德失范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失范,又是网络心理行为的失范,实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失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失范。基于对网络道德价值现象的图像化审视,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络价值范式,主倡网络群体示范,成为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与实施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德育环境包括隐性德育环境和显性德育环境,人才培养的导向受不同校园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校园德育环境具有普遍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个体实践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有效性与个体主体的能动性、以隐性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与显性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的统一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研究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了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对德育实效的促进,结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提出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对国计民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媒体文化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成为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6.
系统整合方法不仅在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而且也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的系统整体性、结构决定性、要素相关性以及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性在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视作为当前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信息传播载体,必然与各种社会价值系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它一方面对道德建设起着传承、教育、建构、维系作用,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究其原因,不能脱离整个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也不能忽视受众选择变迁、电视媒介道德制约乏力,以及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文章以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中,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激励功能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校园群体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利益分配不均,激励方式单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理和灵活地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和调动校园群体活动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