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鑫  罗彦 《城市》2017,(10):41-4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病、灾害风险多元复杂、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的新背景下,传统公共安全规划思路出现诸多不适应,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梳理韧性城市理论与演进的基础上,总结了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及韧性视角与传统视角的主要差异.结合国际城市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发展韧性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风险识别优化原则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卢文超  李琳 《城市》2016,(11):28-33
湖北省黄石市作为"全球100韧性城市",正按照"全球100韧性城市"总部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总部政策及资金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工作机制等,加快落实韧性城市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韧性的水系统、 经济系统及宜居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3.
廖茂林  李菲菲  高佳琳 《城市》2017,(11):60-66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起步较工业化晚,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发展也极为迅速.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纵然促使城镇化取得伟大成效,但也催生了诸多结构性问题,使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日趋多样的外部冲击.于是,如何提升城市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或者说"城市韧性"的研究命题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尚未成型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理念面临转型,建设低碳韧性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韧性作为现代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变化和威胁的新范式,也是维持城市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明确韧性城市的定义内涵、核心机制和评估策略对其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总结韧性的研究缘起、核心机制和认知观点。其次,阐释韧性城市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韧性与适应性、可持续性间的关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城市韧性归纳为两种类型:城市"特定韧性"和城市"一般韧性",在此基础上对韧性城市的评估体系和提升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韧性模式的确为城市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有效范式,但仍需要在韧性分类研究和因地制宜的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继续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上海在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需向世人呈现一个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国际形象.为此,应建立强力而高效的城市形象推广机构,协同开展城市营销;加强城市国际交流能力建设;遴选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度挖掘核心吸引力,激发城市创意活力;推进多元文化建设,提升社区精神品级与融合能力;吸引国际机构落户上海,聚合高端要素;拓展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市亲和力和感受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创造绿色健康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6.
余文凯 《科学发展》2016,(11):102-112
上海应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世界级全球城市为目标导向,打造 “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的智慧城市:实施“网络空间强国战略”,持续提升形成全球网络与信息枢纽;深化“四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全球资源战略配置能力;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上海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加速“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激发上海产业与市场活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治理、服务能级;凝练城市文化,抢占“中国文化”输出战略高地;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门户.  相似文献   

7.
肖林 《科学发展》2016,(2):5-11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理论在城市演变中的必然体现,同时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城市的实践也将深化发展全球城市理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全球城市建设样本,将促进全球城市相关研究.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拓展了全球城市理论研究的动态视角,将有效回答“一个城市是怎样成为全球城市”的问题.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将进一步充实全球城市体系理论研究.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在突出城市经济、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城市发展共享、协调等理念,不断强调宜居、生态、包容、治理等城市功能,这将使全球城市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8.
陈卫莉 《城市》2017,(12):59-62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重庆由开放末端跃升为开放前沿,重庆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走城市品牌化道路是重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为重庆城市品牌的发展带来诸多利好、 提出更高要求.走城市品牌化道路需要有效包装与传播城市品牌.在城市品牌包装方面,依据个性鲜明的包装原则,在包装内容上做到形象的丰满性.在城市品牌传播方面,强化政府的传播主体作用,整合各种传播方式,加快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尽管国际合作和自主探索两条路径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设定及具体举措上明显不同,但总体上都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在宏观层面,政府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引导意识和规制能力仍在形成阶段,应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在微观层面,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缺乏对韧性城市建设进程的感知力和参与度,尚未树立起韧性城市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两条路径的韧性城市建设实践都为解决当前复杂城市问题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可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冯天甲 《城市》2016,(11):34-38
文章深入地反思了国内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重规划理念、 轻空间品质的普遍问题,通过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引入,尝试对"低碳生态"的概念内涵进行更综合全面的诠释和解读.通过天津滨海新区中加生态示范区城市设计的实践,尝试创新思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索将"低碳生态"的概念落实到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和途径,并提出设计思路、 现行规范、 管理模式等的相关思考,力求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创造一个和谐、 活力、 高效、 宜人的城市时代的优美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人类集中、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都市“草食男”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新人类.这群青年男性在特殊的生活境遇中长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心理诉求,但同时也陷入了自我问题、婚恋两难、人际疏离的生存困境,对此,教育者包括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及其领导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应承担起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生存困境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3.
王战 《科学发展》2015,(1):13-14
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愿景,应把2050年的目标称为全球文明城市,即成为具有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东方文明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上海应当融汇全球各种文明,并承载生态文明、信息文明的内涵,特别要做出中华文明意义上的全球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婚姻家庭模式,夫妻双方平日各自奔忙,只有周末才团聚的“走婚”现象极大冲击了传统的婚姻家庭观,由此引发众多疑问和困惑。本文试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走婚”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固有缺陷,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较乐观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王君  刘宏 《城市观察》2015,(2):5-16
本文主要梳理新加坡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环境绿化发展历程,探讨政府在此过程中的理念和政策执行机制,并以"滨海南"综合功能发展区为例,分析新加坡的理念与政策配套如何实施,建立城市治理的新模式,从而打造世界级"花园中的城市",最后得出对中国相关城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徐曼 《城市》2006,(2):76-77
纽约市有上百个大小不同的社区花园,其中60个以上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下东城区.记得刚来纽约找房子的时候,居住在纽约市多年的友人建议我不要找下东城中的"字母城"区,也就是位于A、B、C、D大道上的公寓.印象中的字母城似乎是个环境非常复杂的地方.直到来了纽约一年后,在朋友的带领下,才以冒险的心情进入字母城.那时正是纽约市长计划收回市内社区花园、引起一片反对声浪的时候,所以对字母城街道内随处可见的小花园感到十分好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开发区发展迅速,成为我国获取国际资本、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其经营成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开发区业绩欠佳.目前,西方国家地方企业群的成功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企业群从集聚形态到发展目标,都与我国城市开发区极为相似.本文通过对企业群运行机制的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城市开发区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及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建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尽管各级地方政府想尽办法筹集城建资金,但筹集到的资金仍满足不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如何有效管理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城市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理念,不仅为筹集城建资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所谓城市经营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采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各种需求的…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构筑"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文章在对廊坊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三步曲"的廊坊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配套对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廊坊总部经济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玉胜 《城市观察》2011,(6):165-172
面对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挑战,“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从伦理学视角来看,“低碳城市”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道德诠释,它的出发点是“人”,实践理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价值归宿是“人,诗意的栖居”。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城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生产变革,同时,个体要进行“生活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