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的系列中看观念演化和变革的规律,从建国以来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和考察观念形态变迁的理论和实践韵背景,人们就会从中发现一条比较鲜明的思想轨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和发展与正确地认识和评述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只有科学地、准确地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所进行的更新和变革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论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这一方法论的同时,还从意识形态建构的维度开辟了具体实践路径,形成了完善的意识形态建构机制。该机制包含着意识形态的生产、具化和教化等具体方面。其中,意识形态生产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供给机制,通过理论、概念和规范的生产,发挥着精神引领、知识体认和价值规约的效用;意识形态具化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转换机制,通过符号、仪式和文艺的转换,起到表征指认、集体实践和文化熏染的作用;意识形态教化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引导机制,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和学习动员,充当学校引导、社会引导和组织引导的路径。在意识形态生产、具化和教化的逐层推进中,理论掌握群众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与分析,汤普森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指出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但他同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必须加以改造,当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出一套关于意义如何服务与支撑权力关系的理论。虽然汤普森的理论对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发展大众文化有着明显意义,但也存在着多种局限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新演变(上)朱国云一、解决官僚制结构内在矛盾的种种尝试针对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的矛盾,古尔德纳对官僚制进行了研究。阿尔文·古尔德纳(AlvinW.Gouldner)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曾在“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和...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借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修正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阐释重心从想象界发展到象征界,从代理身份发展到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拉康的存在和发展,制造出一个由意识形态与"父亲的法则"共同构成的"双重镜像"结构,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双重想象界.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是世界近代史上兴起的一种对全球社会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意识形态,截至目前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依然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的范式演变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不无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要经历了相沿承袭的三个演变范式:文化民族主义的印刷"机"缘范式、族裔民族主义的种族血缘范式和公民民族主义的领土地缘范式。本文通过对这三个范式和与之相应的传播模式的梳理,以期厘清西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全球社会历史的正反影响,进而透视其固有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社会学有关大众消费的理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现代消费可以说是伴随现代社会一起诞生的,并对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简要追溯了西方现代消费的起源及其在当代的演变,同时介绍了西方社会学中有关消费的理论和解释。对现代消费的剖析主要是从两种取向入手的,一是围绕消费与现代性(齐美尔)甚至后现代性(博德里亚)的关系展开,一是探索消费与社会分层(从凡勃仑到布尔迪厄)之间的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成为影响整个世界面貌的最强有力因素之一。无论在国际政治还是在国内政治中,意识形态都扮演了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角色。在这各色意识形态旗帜高高飘扬的时期,也产生了解释其性质、意义和功能的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看,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们比任何一种当代社会思潮都更为重视意识形态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此,而且因为它们几乎讨论了意识形态这个论域之内…  相似文献   

10.
苏国勋 《社会理论》2006,(1):234-238
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韦伯,其名声为中文读者所知晓远比马克思和涂尔干要晚。马克思的名字随着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的炮声即已传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马克思的著作与恩格斯并列以全集的形式由官方的中央编译局翻译出版,作为国家的信仰体系,其影响可谓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1.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陈振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相似文献   

12.
论意识形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全面地概括与分析了毛泽东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论述了邓小平关于这方面理论的主要思想,并据此就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地位、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方针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观念批判理论中,存在着两条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条是意识形态批判线索,另一条是日常意识批判线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创立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但此时,这一理论既没有科学分析意识形态与日常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没有科学解决无产阶级与意识形态、日常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是在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的.在后期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分别在意识形态、日常意识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无产阶级与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的解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新演变(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新演变(下)朱国云二、对官僚组织结构的批判沃论·本尼斯是美国著名的组织理论家,是组织理论研究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本尼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母校执教多年。他共出版了7部专著,撰写了250篇论文,由于勤于著述而备受赞赏。后受聘...  相似文献   

15.
包毅 《创新》2012,6(3):24-28
要深刻领会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就必须厘清其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是由最初的初创时期发展到基本观点形成时期,再到独创性思考构境时期,总的趋势是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到逐渐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是历史的产物。要正确了解人道主义,首先,必须对它的产生和演变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人道主义最初是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出现的,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由于它表面上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幸福,主张人的自由和解放,似乎为整个人类利益辩护,故而把这种理论称之为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所以要采取人道主义形式,这是由当时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发展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把人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对美领土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刘世龙本文探讨战后日本在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问题上对美政策的演变。概括地说,战后日本对美领土政策的发展规律是从初期(1947~1954年)的间接路线走向后期(1965~1972年)的直接路线①,中间存在一个...  相似文献   

18.
王勇 《社科纵横》2009,24(8):77-78
对于新中国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历史,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以及五阶段说。为了反映最近的理论发展,而且从较长时间内反映犯罪构成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笔者主张新的三阶段犯罪构成理论发展史:即第一阶段、奠基阶段(1949--1982);第二阶段、改良阶段(1983--1997);第三阶段、改革阶段(1998-)。  相似文献   

19.
林超超 《社会》2012,32(1):197-219
本文引入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重新考察了1957年上海“工潮”中参与者、资源、动员网络和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人逐渐形成了影响其后的行动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突出表现在行动者对外部合法化资源(来自国家意识形态、权威领导人的言论、官方舆论倾向等)的依赖和获取之上,并与精英、认同和网络一起构成其行动主义动员机制中的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20.
张学森 《探求》2003,46(6):11-13
本文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分析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强调指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