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于“执礼”一词,历代学者大都沿袭郑玄“礼不诵,故言执”的旧训。其实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一来遍检诸先秦典籍,“执礼”之文无再见;二来揆之《论语》中与此相同类型的句子,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我们就不难看出这种让并列结构的两个单音节词和一个述宾结构的双音节词共同做“雅言”宾语的作法是讲不通的,更不符合《论语》一书的行文习惯。 窃以为此处之“执礼”当依方以智说释为“藝、礼”。此之雅言,或是诗、书、礼、乐耳。(方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对朝鲜影响颇深,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中国这种强势文化并未继续深入,反而使他们开始反思和批判这种影响的作用,《雅言觉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纠正汉语字词在朝鲜的使用错误,内容广泛,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此书中一些字词的释义亦有偏颇,并试图对这些字词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3.
贾军仕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85-89
"仁"、"义"、"礼"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殷周"义"的内涵做了充实和发扬,贯通了"义"与"仁"、"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联系,"义"从属于"仁",是"仁"在作用层面上的体现;"义"是"礼"的目的和内容,"礼"是"义"的工具和形式,"义"落实凸现到现实操作层面就是"礼". 相似文献
4.
从"雅言"到《秦腔》:无望的回乡——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65-68
从“雅言”到“秦腔”,是乡土中国边缘化的写照。贾平凹的《秦腔》正表达了这种无望的精神回乡。回乡主题使日常生活琐事原生态成为《秦腔》的叙述主体。秦腔简谱和锣鼓经是《秦腔》重要的意义符号和形式符号,其隐喻含义是传统农耕文化。小说主要人物夏天智和夏天义表现了作为剧种的秦腔文化精魂和作为秦地文化的秦人性格。小说以疯子、阉割者作为叙述者,抛开了传统文化、父权文化桎梏,以这种“他者”视角的审视,使我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获得了异质文化审视下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冲击。 相似文献
5.
读《论语》偶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2)
本文对《论语》所言之部分章节,或考据其字句,或阐释其义理,既求之于古,亦通之于今;既求之于大义,亦协之于常情,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6.
吴龙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3-5
汉儒把"先进"和"后进"理解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固然是毫无根据的臆说;刘宝楠将"先进于礼乐"解释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也有增字解经的弊病."先进"章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假设句,准确地表达了孔子对选拔政治人才的看法不论出身如何,在礼乐修养上人人平等."先进"后进"是一种假设的对比关系,而非事实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晓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
《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是有深意可寻的。 相似文献
8.
君子与政治--对《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7-13
该文从揭示<论语>中一则对话的疑难入手,通过对各种情节线索的分析,探讨在特定政治情势中孔子不易理解的行为同其政治信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经典世界中君子与政治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韩国良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51-55
《老子》在文体上属于“箴”,《论语》在文体上属于“语”。“箴”的制作者是官师,“语”的传播者是庶民。先秦诸子文体正是由先秦官方之“箴”下移为庶民之“语”,然后才渐次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11.
刘宪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2):25-32
既有研究对报人张季鸾1926年以前15年或者更早些的前传,基本不涉及;即便偶有谈到,也大多语焉不详。以《雅言》杂志时期他有关欧战与东亚特别是中日关系问题的言论纪事为例,对其略作勾勒和介绍可以发现,这段生涯对这位后来的名报人之成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尤其是锻炼了他研判国际政治、外交事务和时局演变的能力。张季鸾后来力持稳健的言论主张,在此时期也有所呈现,并影响了他日后的社会交往和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2.
张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68-72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和<诗经>一起经历了两个共同的传播经典化历程:一是进入周王所制定的大型乐典并成为起始篇目,具有促进共通语的形成及倡导周王朝文化价值形态的意义;二是由口头传播的乐歌歌词到由文字写定的文本传播形态,具有筑基汉语书面语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诚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
《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作为语录体著作,是研究话语衔接的合适语料.参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可以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辞格等不同层面分析、描写《论语》中的衔接现象及实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论语》语篇的内在关联和结构.衔接理论作为一种角度和工具,有助于《论语》的文本解读和修辞欣赏. 相似文献
14.
施观芬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50-152
中医经典中的训诂,最早的是在注释《内经》中出现的。围绕《内经》形成的一系列的注释,集中反应了我国古代医书里训诂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值得提出的是晚清时代,对《内经》的训估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就胡澍俞樾、孙诒让对《素问》的校勘条例作一探讨,以明他们在清代《内经》校勘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16.
17.
《素问》"適其脉"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登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86-187
《素问》“其脉”中“”字的训释 ,诸家所说纷纷。运用归纳汇证与因声求义之法 ,认为“”是诊视、察视的意思 ,“”当读作“目是”。 相似文献
18.
罗国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1)
<淮南子>高诱注是现存最早的<淮南子>注本,是研究<淮南子>的重要资料.高诱注的训诂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不通文例,不明词义,不辨通假等. 相似文献
19.
高生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34-43
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韩礼德语域思想的系统梳理,厘清了情景语境、语域和语篇的关系,明晰了语域的主要功能,指出语域不仅有预测功能,还有衔接功能。文章最后以《论语》中歧义较大且很有代表性的章节为例,从语域对等和语域衔接两个视角分别对其5个影响大且有代表性的英语翻译文本进行了讨论,较好地验证了语域分析对《论语》英语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从而为《论语》英语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蒋麂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