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四大份"是云南黑树林打洞大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水利管理制度。"四大份"借用了哈尼族祭沟习俗的形式,也利用了哈尼族"村寨主义"祭竜仪式的逻辑,将水资源分配过程中权利和义务可能导致的行为冲突整合进集体主义文化架构里,生成了一种权利义务不分的制度和信仰,而此制度和信仰则是在意义、行为和符号不断转换、连接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转型、受众心理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间白热化竞争,报纸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五四"时期新闻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副刊的革新。这一时期我国报纸副刊突破其文化休闲性质而成为宣传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阵地。少数民族报纸副刊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优良传统和办刊精神,发挥了大众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组织者的功能。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报纸副刊更加突出其政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性,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共创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虽然屯堡女子一代一代地将那一双双江南汉族的凤头鞋带到了贵州安顺,但是她们又在传统与稳定的习俗中变异出自己的审美和不同于家乡的服饰传统。本文着重分析了屯堡女子传统的"凤头鞋"的两种起源、形制以及大反汉规的行为的"天足"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最为重要的成果,已有研究多以产权、绩效、制度变迁等视角对其确立进行解析,但缺乏从文化传统和"官""民"互动等维度的探讨。为此,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及其内涵出发,基于"小传统"的排他性、"大传统"容纳性及二者互动等维度探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社会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小传统"对"大传统"的排斥建构了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微观基础;"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渐进式接纳确立了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双向互动则是内嵌于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的文化机理。为发挥"大传统"与"小传统"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双向推动作用,从传统改造、文化协调和提高文化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引起人的各方面观念的变化,在家庭结构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本文从经济方面、人的需求方面、文化素质方面、思想观念方面阐述了未来城市的部分家庭在一段时期内以"四二一"家庭为最主要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8.
从“丽”“慷慨”之新调到“理”“超然”之别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魏赋论在经学式微与玄学兴起的哲学背景下,突显出其尚"丽"、重"本"、崇"理"的理论要义和创新调、守复调、开别调的理论批评视阀。在赋论史上,曹魏赋论以创新大于继承的特质开启了中古赋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章的繁简问题,从古到今已有不少文人学者对此有精辟深邃的论述和见解。人们常说的该繁则繁,当简则简,"各得其所,各尽其妙",包含了辩证的认识,自然无可非议,然而文章真正做到繁简得当,对作家而言不易,对中学生而言就更难了。中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或"大"而"繁",或"小"而"空","短小"与"精悍"往往难以两全。这其中除受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梅东伟 《南都学坛》2012,32(5):55-61
媒人是"三言"二拍"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身份各异,既有职业媒婆,也有众多其他身份者。媒人形象大都不够鲜明丰满,但在叙事方面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将媒人看做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性"人物更为确切。"三言"二拍"中有众多不同类型的说媒场景,说媒场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市井气息的渲染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西是拉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巴西进行了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此次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降低通胀率的同时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从90年代开始,历任总统都将保证社会公平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卡多佐政府的"雷亚尔计划"到卢拉政府的"零饥饿计划"再到罗塞夫政府的"无贫困计划",巴西的减贫政策呈现出不断深化与务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软"和"硬"是一对反义词,在义项、构词等方面呈现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从词典的义项来看,"软"和"硬"的义项都在不断增加和细化。"软"的义项在近年增加得更加明显和迅速。从标记理论来看,"硬"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频率大于"软",被认为是无标记项。但是按照现今的语言事实,"软"的使用频率和分布范围并不比"硬"小。"软"和"硬"没有哪一个是明显的无标记项。语言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3.
清末以来,通行的吸纳西方的"纯文学"散文观念"感性""抒情""审美""艺术""娱乐"本位,肢解了传统正宗"大文学"散文观念,古代散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纯文学"散文观念的附庸和注解。传统正宗"大文学"观念,散文不是"纯文学",只是"学术"整体之一面,不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存在。应深刻反思古代散文研究脱离"学术"体系之弊,"纯文学"散文观念不是唯一正确的散文观念,应充分体认、尊重并重新建构传统"大文学"散文观念,复归传统,走"返本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当"变老"让大多数人变得孱弱无助时,叶芝却因"变老"而更加坚强有力。其秘诀之一是其"矛盾"意识。叶芝不甘于随"变老"而来的止息,他不断地制造矛盾并掌控矛盾,让生命在矛盾中绽放活力。叶芝以"变老"为主题的诗歌是其"矛盾"意识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量级性反义对(如"大"和"小"),"不很"常常只能后接大量级的词项,而不能后接小量级的词项。此外,"不很"对VP的选择限制有时还可能受语体、韵律等条件的制约。"很不"对VP的选择限制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不VP"的量性特征,即VP被"不"否定后整个"不VP"必须具有意义的单一性和非定量性;二是礼貌准则,对事物进行评价时通常避免直接使用贬义词。在层次构造上,"很不VP"应该是一种非线性组合,"不"是嵌加在"很"和"VP"之间的。对"不很VP"结构切分的分歧,反映了对"不很"的性质及"很"语义虚实的不同认识。本文认为"不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还不能看做一个词。现代汉语的"很"经历了一个漫长语法化过程,其语法化路径为:A.动词→B.形容词→C.副词→D.语法词。目前"很"正处于C、D并存阶段,"很"的功能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予以动态识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英语"Xgate"与汉语"XX门"结构在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的流行,语言学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此类词语进行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成果。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英语的"gate"和汉语的"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它们在来源、性质、结构、意义、产生发展动因各个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自沈约说陶渊明有"无弦琴",并时常"抚弄以寄其意"以来,不断被后人寻章摘句、过甚其词乃至玄化,同时也把它与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结合得天衣无缝,于是都不自觉地否定了陶渊明的"性不解音"。其实唐宋文人的"玄解"无弦琴并不是要故作高深,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不料今人信以为真,以致以讹传讹。要还原无弦琴的本色,必须剥去玄学外衣,知人以论世,从其交游交友之道、任真自得之性、人生境界之别、世态人情等方面对"无弦琴"进行哲学解构,陶渊明真乃"性不解音"者,随之也就理解了他的"弄琴"只是率性而为,并无"寄意"。  相似文献   

18.
"一下子"与"一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语法的角度对"一下子"进行分析,发现其语义不断发展,句法功能多样,在语用方面更是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不仅表达重点因义不同,而且受语境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同时,还显现出委婉轻松、惊讶夸张、礼貌尊敬等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一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声乐不断碰撞、文流、出新的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的"土洋之争",到近些年"原生态"与"学院派"之间的争鸣始终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争鸣影响并推进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大跃进”运动的国际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跃进"之所以会在50年代末期发动起来.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在东西方的冷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很自然地生出一种与市国主义争时间、枪速度的紧迫感;在改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之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通过中苏之间的龃龉,迫于苏联的压力,加速发展的意识被强化,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对撞中终于激起了"大跃进"的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