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语丝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是明末农民战争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但是大顺军在北京仅仅四十三天便被迫撤离,李自成本人也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难。光辉的顶点,失败的起点,留给后人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导致大顺军退出北京的原因在哪里?那就是战略错误和人心向背的变化这最基本的两条。  相似文献   

2.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朱明王朝,明末农民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大顺军占领北京仅有四十天就被迫撤出,又由山西退居陕西,第二年又退到湖北,起义军力量遭到削弱,李自成也因地主武装的猝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王兴亚著,一九八二年九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过程中的经济政策的一本专著。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大、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弘光政权是明崇祯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第一个南明朝廷,它与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存,最终为清朝所灭。为什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胜于对手以及据长江之险的南明弘光政权在短短的一年就灭亡了,而清朝为何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经过对双方的用人政策、吏治和惩贪政策、赋税政策以及治军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弘光政权的政策具有腐朽性,清朝的政策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近来有不少文章讨论秘密会社、宗教和农民战争关系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牵涉到农民战争的性质,也牵涉到对于经典著作的了解问题。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指教。一宗教和农民战争关系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除了一般宗教而外,还有农民自己的宗教或是“革命的宗激”,而这样的宗教就是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这种看法以杨宽同志先后在《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发表的两篇文章为代表。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我认为这种看  相似文献   

6.
明末农民大起义,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北方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农民政权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建立前后对地主阶级、明王朝统治的打击,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本文仅就大西政权与川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四 李自成牺牲前后大顺军两大集团军的动向 李自成在通山九宫山区牺牲了。当其陷身绝境时,李过、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大顺军百战之雄都在哪里?为什么不来援救自己的领袖?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及其它有关问题,就得弄清这一时期整个大顺军的动向。自从清军对陕西钳形攻势大举发动后,大顺军基本上便被分隔为李自成率领的关中主力集团军和李过、高一功率领的陕北集团军。随着大顺军抗清战争的一再失利,这两个集团军彼此之间的距离愈拉愈远,终至各不相顾。直到李白成牺牲后,阿济格率领着八旗兵北归,这才又有了重新互相靠拢的机会。 先说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从西安撤退,停内乡、邓州,溃败于武昌、富池口等处的原主力集团军。  相似文献   

8.
论牛金星     
史学界对牛金星的评价,大都持全面否定的观点。集其要据大致有四:一是牛金星作为地主阶级在农民军中的代理人,其参加农民起义是投机革命以求颠覆;二是牛金星腐蚀了李自成及其主要将领,以致他们日趋腐化,最终导致了大顺政权的变质;三是牛金星进谗言陷害了农民军主要将领李岩,造成农民军内部分裂、将士解体,这是大顺政权速败要因;四是出卖民族利益,投降清朝。由此而论,牛金星简直成了农民起义失败的罪魁。我们认为这些论据很不充分。笔者不揣浅陋,试在澄清一些史实的基础上,对牛金星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牛金星,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出商、雒山进入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有三种社会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哪一个是主要的?我们认为要具体分析。一、从清军进关到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1644——1645年),这一阶段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军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当时,亡明官僚地主正在进行着种种推翻大顺政权的复辟活动。他们钻进起义队伍,用封建意识改造农民政权,他们窥伺时机,组织反动武装,听到大顺军放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的安丰(今安徽寿县)之役,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既是关系韩林儿、刘福通建立的农民革命宋政权存亡的大事,也是牵涉朱元璋政权性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明清以来,几乎所有涉及这一事件的史籍,都认为宋政权在安丰之役遭到了张士诚的进攻,濒于瓦解;而当安丰危  相似文献   

11.
姚雪垠同志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和修订后的第一卷的相继出版,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的胜利成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它给在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百花园地增添了异彩。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在毛主席亲切关怀和期待下创作的,是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的。毛主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但是仅仅42天就丢了江山。其中原因值得探究。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深层次地挖掘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内因,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这场农民起义,并以此加深对农民阶级的阶级特征与阶级属性的认识,从而丰富农民起义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以往大家对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褒多贬少,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是董楚平在其近作《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历史研究》八○年第一期)、《论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与封建特权主义》(学术月刊八一年第一期)中对此提出质疑,并就如何评价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董文发表后,史学界反响较大。徐祖根和周良霄、张德信住八一年第四期的《历史研究》上,发表题为《试论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平均主义》、《关于农民战争任务和作用的商榷》两篇文章,表示不同意董文中的某些论述。林衍经在《安徽大学学报》上(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思想撮论》,也是针对董文中的某些观点而言的。最近董楚平在《史学月刊》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过研究的几个问题向祥海李过参加农民起义后,跟随李自成转战南北东西,骁勇善战.在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襄阳建立政权时,被任命为后营制将军,成为主力军五营之一的首领。从此以后,李过独当一面,乘风破浪,为大顺军攻占北京作出了杰出贡献。由于明将吴三...  相似文献   

15.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 (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  相似文献   

16.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17.
自新华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熊越群同志写的《李自成隐居夹山的探讨》一文的内容以来,关于李自成死于何地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广大群众的注目.但我读了《湖南日报》从七月廿二日起连载的该文,又看了《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3期发表的韩长耕等同志写的《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以及《求索》1981年3期发表的石珍等同志写的《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以后,却认为他们所谓的李自成于1652年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的说法,史实根据不足,乃是在旧日封建文人附会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臆测.  相似文献   

18.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红夷炮的制造与大规模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蜕变为封建皇帝.他在起义过程中所建立的革命政权,也随之蜕变为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为地主阶级利用作改朝换代的工具.朱元璋及其政权的变质,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比较典型的.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认识历史上的农民阶级和农民战争,认识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总结历史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六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城,崇被皇帝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了。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入关。大顺军不幸战败,退往山西.五月初二日,清军进入北京。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从此,南明王朝同清朝处于南北对峙之中。随着清初民族高压政策的推行,国内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很快掀起了抗清高潮。大顺、大西农民军,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