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运动的发起人。意象派对诗歌的要求是:诗歌必须凝缩、简练、含蓄,不必过多追求形式和韵律,并注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基于此,通过分析庞德的《华夏集》和其他译诗,解读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发现他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关键词的联想意义、运用含蓄手法和韵律以及意象叠加,并在翻译中进行大胆修剪。  相似文献   

2.
艾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运动的发起人。意象派对诗歌的要求是:诗歌必须凝缩、简练、含蓄,不必过多追求形式和韵律,并注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基于此,通过分析庞德的《华夏集》和其他译诗,解读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发现他翻译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关键词的联想意义、运用含蓄手法和韵律以及意象叠加,并在翻译中进行大胆修剪。  相似文献   

3.
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我国古典诗歌中存在的大量的专有名词、典故及严格的韵律等文化因素给古诗英译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本文拟在分析古诗英译的一些实例的基础上,指出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文化现象所采取的不同补偿策略,旨在为更多的译者在今后的古诗翻译中提出实用的文化语境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4.
诗歌传统注重形美。因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和诗歌的内容不同,诗歌建行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像美。汉语和英语诗歌所表现出的视像美也不相同,差别的原因在于汉语诗歌重意象的组合拼接、其内在逻辑不必依赖语法的严整,而英语诗歌的意象建构则更多受到语法的严格制约。在英汉诗歌的互译实践中,视像美的转换需要特别关注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然而,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汉语与英语在发音、结构、用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如何英译古诗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总结古诗英译的重要性及其难点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了一些古诗词英译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结合唐代诗歌及其名家译文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6.
从英汉诗歌的对照分析中看英语诗歌的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 ,只有在对比分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诗歌不同于汉语诗歌的形式特点 ,特别是节奏韵律方面的基本要求 ,并由此出发 ,进而弄清不同类型诗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门径初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涉足的领地。诗歌本是诗人灵光乍现和句斟字酌的结果,其中的意象即便是诗人本身也无法再现;其语言又是集本族语之大成而又突破传统、冲破规约的鲜活文字;韵律使得诗歌可以长久地为人所传诵,或吟或咏,源远流长。因此,诗歌翻译中,意象、语言、韵律三者缺一不可,但偏重却又随诗歌本身的特点各不相同。意象是诗的灵魂,语言是诗的血肉,而韵律是诗的舞步。就诗歌翻译的这三大元素展开讨论,就如何保留诗歌中原有的意象,用原作者的语言来译诗,以及恰到好处地表现原诗的韵律阐述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文化意象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环境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完全受到译语、译者及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旨在对认知语境理论及其操作紧扣汉语古诗英译这一焦点进行阐述,并着重以此理论来探讨汉语古诗英译实属认知过程,从中发现极难克服的认知障碍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同时,古诗格律的发展至此也臻于完善。其中,对仗的严格要求对于译者来说是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在众多的唐诗英译本中,对于对仗句式的处理各不相同。从形式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译为英语句型相仿的两句或较为对称的结构;不求结构对称,译为各自独立的两句;整合语意,译为一句。诗歌翻译中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多保留一些原作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诗歌的英译过程中 ,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 ,原文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理论 ,对《望庐山瀑布》及其两种英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 ,探索较为客观的诗歌翻译批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古诗英译究竟应达到何种境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李白《静夜思》一诗四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传达问题。作者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典籍英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因而,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学者开始热衷于翻译古典诗词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文章通过研究以庞德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喜用意象并置和叠加的特点,提出将庞德的意象密集型创作手法和民族诗歌翻译法结合起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密集型诗歌,以实现诗歌翻译的形神兼备;形似是诗歌翻译之基础,形神兼备为诗歌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运用韩礼德的语篇翻译分析模式对《天净沙.秋思》的译本作个案分析,认为,探究中国古诗的关键是究其意境,翻译中国古代意境诗不能止于达意而忽略再现其意境。古诗的对等翻译首要的是达到意境对等,如果仅仅遵从语篇分析模式简单地追求形式对等,难免陷入误区,导致翻译将古代诗转变成现代诗,将意境诗转化成意象诗,甚至译成散文。这样的翻译不仅丢失古诗原有意境之美,而且丢失了古诗韵味。  相似文献   

17.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译用字选词“神似”、发挥英语语法结构优势、中英语言文化竞赛创优的角度,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译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趋同度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唐诗是汉语诗歌发展的巅峰,而唐诗的英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本文首先借助于语篇衔接理论,分析了在众多唐诗语篇中存在的词汇衔接现象。词汇衔接不仅促成了诗歌的语篇连贯,而且对每首诗风格的形成和文化背景的表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在将唐诗翻译成英语时,应当对其中起到衔接作用的词汇应当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诗的信息,同时又可以尽量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本民族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