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排斥描述的是一种由于制度缺失而导致的诸多社会现象.我国目前农村贫困现象非常严重,多年来政府一直是消除农村贫困的惟一主体.由于非政府组织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身处国家体制外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对于缓解和消灭农村贫困现象,提高农村贫困救助的效率,实现农村贫困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与它的五个发展阶段相联系,拉美的贫困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体而言,贫困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有加剧的趋势,消除贫因是拉美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彻底消除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与贫困态势,党和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消除贫困已成为世界人权的优先事项。消除贫困、发展权利、幸福权利是精准扶贫的三维人权诉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贫困多样性、农村社会冲突以及人口流动等是消除贫困的社会阻力。为此,可以通过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公正制度、健全精准识别机制以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等途径,促使精准扶贫战略的人权诉求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以后,进入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时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作用.相对贫困的发生机制、分布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同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的治理目标也不同于绝对贫困治理,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两步走战略中,要精准识别导致相对贫困的原因,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缓解相对贫困,建立兼顾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公平的共同富裕社会.  相似文献   

5.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生活在祖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完善我国现有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贫困问题依然很严峻,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贫困现状的评析,对如何进一步消除贫困、缩小差距,继续走好共同富裕道路,逐渐步入和谐社会,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城市扶贫与政府社会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城市贫困越来越成为困扰各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怎样缓解以至最终消除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都回避不了的责任。从政府的社会政策选择取向角度来探讨了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了当前反贫政策体系的弊端,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我国城市中形成了一批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本文描述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现状 ,再从传统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和个人角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主导因素 ,即城市下岗失业。并具体地描述了城市贫困人口在吃、穿、住等方面所处的困境以及他们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由于城市贫困人口收入低下而给社会带来的威胁 ;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从而提出了要从扩大就业面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两方面来缓解和控制城市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从多个维度而不是单一的收入维度来测量贫困和缓解贫困是学术界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少从制度构建上来关注除了收入贫困之外的其他贫困群体,这显然忽视了不同贫困类型群体间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构中引入多维贫困视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及其衡量维度和指标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构建我国农村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反贫困形势,以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深入开发来进一步推进减贫事业发展已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贵州省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形成了一整套积极有效的运作模式,并成功打造了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教育扶贫机制,这对于消除剩余贫困对象和家庭的长期贫困问题,缓解新生代农村人口"强市民化意愿"和"弱市民化能力"的矛盾、矫正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存在的结构性偏差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转型、制度因素、非转型性失业等是造成城市贫困人口形成的重要原因,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分析了美国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城市贫困的经验,提出了尽快建立综合型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推进再就业工作等完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农村贫困致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贫困致因中有自然条件等客观的限制因素,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影响.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代际恶性循环等局面.分析我国农村贫困的致因机理,除了自然、历史及经济因素外,在社会政策偏差、社会排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缺失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使贫困者难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审视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从一般趋势来讲,必然带来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贫困人口将会逐步减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2003年人均年收入低于637元的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与2002年相比,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说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其原因多样而复杂,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在2002年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贫困问题得到缓解,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却越来越突显出来。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将成为防止农民落入绝对贫困的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为实现“全民低保”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文章结合安徽省九华乡农村低保的实施状况.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基本情况、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论述,探讨改进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人文贫困最突出的国家,人文贫困指数排在巴西、印度之前,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农村的人文贫困。黑龙江省地处祖国边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偏僻,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处于贫困之中。黑龙江农村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贫困,同时也包括比物质贫困内涵更丰富的人文贫困。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活动,其高度的人文关怀本质、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以及社会支持理论取向,是建构中国本土特色反人文贫困综合社会支持网络,彻底解决中国农村人文贫困问题的有效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西部城市贫困人 口主要由“民政扶助对象”、城市中无固定职业和收入的外来人员及困难企业的贫困职工组 成。西部城市贫困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社区文化、社 会治安、社会公德等造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西部大开发应关注城市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产资料持有不均衡,贫困人口数量较多,并且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分析导致中国农村贫困的因素,如居民教育水平低、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等,并提出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指出现阶段中国必须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部门存在的能源贫困现象可能会成为改善民生的阻碍,对能源贫困的综合测度及评估分析是认清中国当前能源贫困现状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制定缓解能源贫困政策的前提。在理清中国能源贫困概念和国际能源贫困评估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四维度中国区域能源贫困评估指标体系,用以评估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2000—2011年间中国整体能源贫困状况呈自然减缓趋势,但能源贫困问题未来持续大幅减缓还需要依赖政府的重视和专项应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中国区域间能源贫困状态及其减缓速度很不一致,在制定全国能源贫困减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抓住导致不同地区能源贫困的主要矛盾;能源贫困在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情况并不一致,减缓能源贫困政策实施对象选择和区域投入比例的确定,应区别于其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基础建设、改善民生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