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孟琢 《中国社会科学》2023,(3):98-115+206-207
“训诂通义理”是中国训诂学的核心理念,形成了贯穿汉宋的历史脉络,在乾嘉之学达到历史高峰。乾嘉学者对训诂的过度推重导致了汉宋门户与“训诂—义理”的脱节。在训诂学“语言学化”的现代转型中,“训诂通义理”的传统不断失落。与此同时,现代训诂学明确了自身的学科定位,取得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推进,为“训诂通义理”的新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现代训诂学的高度,可以对经典义理进行语义确证、语境显现、主旨厘定、训诂阐释史、意象探求五个层面的学术拓展。在以中国阐释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碰撞中,“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获得了更为充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同源字典》所蕴涵的训诂学思想;并以此为据,就“训诂”“训诂学”概念、训诂学的性质、训诂学的最终目标等三个问题,针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1.“训诂”和“训诂学”是两个不容混淆的不同概念;2.训诂学属于语言学,没有所谓“综合”的性质。3.训诂学的最终目标是写出一部汉语词汇史。  相似文献   

3.
训诂学史指训诂学术的历史。训诂学术是指释读古代文献语言的学问。古文献是就释读者角度而言,要防止训诂范围扩大化。训诂学术起源于春秋。自先秦以迄近现代,训诂学史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即:春秋时期———训诂学之萌芽时期;战国时期———训诂学之形成时期;两汉时期———训诂学之兴盛时期;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学之发展时期;两宋时期———训诂学之变革时期;元明时期———训诂学之衰落时期;清代———训诂学之鼎盛时期;近现代———新训诂学之建立时期。  相似文献   

4.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经典诠释,自然会想到传统的训诂学.文字、音韵、训诂是我国经学时代的主要治学工具,依附于经学而又支撑着经学,构成了古典知识系统的重要基础.训诂以释义为主,兼及音形,有所谓义训、声训和形训的分法;但就解释语义而言,通其义则为训诂之本.通顺文意必然涉及语言的扩张性和文本的诠释性,这就和西方的诠释学,特别是其古典形态的释义学发生了比较的联想.训诂可以说即是一种诠释,但训诂学并非即是诠释学;训诂和诠释有关联,但训诂学不一定必为诠释学.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向着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表现于论著如林,还主要表现于其内容更趋科学,方法有所更新,术语逐渐明确.但是,训诂学终究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传统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其研究对象比语言科学的其它学科都更为复杂,目前还很难说它的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在《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内质的终结》一文中,王宁先生指出:“建立一门科学史,不但应当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向后来人客观地介绍各阶段的主要作者和著作,而且还应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对作者和著作进行科学的评价,衡量它的得失,品评它们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在科学史上的地位.”①训诂方法科学化的问题,是训诂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的学科。它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体现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研究训诂学的起源,是研究中国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训诂学的起源甚早。如果将古代文章中后文对前文的解释也看作是训诂材料的话,  相似文献   

7.
训诂学与阐释学均将理解与解释作为它们研究的对象,这一共同点使两个学科的交叉具有了学术基础与可能。古代训诂形成了大量经典解释的材料与解释的方式,形成了多个不同的训释流派与训释目标,这些训诂历史及其积淀是训诂阐释学建构的质料库藏。训诂学理论的形成是训诂阐释学建构的前学科基础。训诂学的阐释化转向形成训诂阐释学建构的新契机。训诂阐释学建构的理论思考与准备,一方面来自中国阐释学者对古代训诂学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与当代训诂学者不断接受阐释学理论并尝试对训诂学进行新拓展的自主选择相关。建构训诂阐释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科价值,是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现中国气派学科体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自幼学识数,开始就学“一、二、三”,可是一直学到老,恐怕也难于穷尽这三个字的奥妙。因为,究其实义,是数学;究其虚义,是哲学;究其衍义,则又是训诂学。 就数学而言,古人的解释很简朴。什么是“一”?《史记·律书》解为“数始于一”。看来,太史公不懂得数有正负之分,他如果学过今天的算术课本,就会改写成“正数始于一,负数终于一”了。什么是“二”?《说文解字》解为“从耦一”。段玉裁注:“耦者,二人并耕之称,故凡奇耦字用之。……耦一者,两其一也。”意思是,一加一是二。古人写“二”字,两横必须一般长。上短下长,是古“上”字;上长下短,是古“下”字。什么是“三”?  相似文献   

9.
论及中国的训诂学,中国训诂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将之分为“过去的”训诂学、“现在的”训诂学、“未来的”训诂学。许先生说,“训诂一词在汉人笔下,在唐人的理解中,都是串通大意,既然不在‘章’和‘句’上以及由此而加以发挥上下功夫,则其重点自然就在通过字面的诠解而通释经典的‘旨趣’,这与专为章句者之逞其一已胸臆相比,可称之为‘就文论义’”。“凡是解释古代文献所涉及到的语言(准确地说,应该是言语)现象,都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学的训诂学,为我国所特有。“我国传统的语言学留给后人的并非只是丰富的资料,更为可贵的是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方法和优良传统。传统语言学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和个人因素,十分注意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追求形而上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词汇训诂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9月 19日至 2 3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山东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探讨训诂学与词汇学结合研究的问题。提交大会的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词汇学与训诂学结合的理论、方法、原则问题。二、词汇训诂研究在诸多具体问题上的异同比较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问题。三、词汇和训诂研究领域中目前受到关注的一些问题。此次会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 ,会议的召开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具有开拓性意义。训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要焕发新的生命力 ,必须与词汇学…  相似文献   

11.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分别成为语义学、方言学、文字学、字族学的开山奠基之作,一直受到历代人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倡议已经提出20多年了,但究竟如何使我们谈论的阐释学获得不同于西方阐释学的独特性却始终是个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大家说来说去似乎还是超不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贝蒂、赫施等人开出的论域。在这种情况下,张江教授提出的“训诂阐释学”之说就格外值得重视。因为这是将中国阐释传统的思想和实践引进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工程的积极尝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中国传统训诂学的精神和方法获得阐释学意义呢?换言之,如何才能使我们建构中的阐释学成功吸纳传统训诂学的资源呢?这显然是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将训诂学和阐释学简单相加肯定是不行的,二者之间需要一个转换的“中介”,如此才可以展开双向改造,从而建构一种作为阐释学的训诂学或作为训诂学的阐释学。这或许是“训诂阐释学”的真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语词、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研究对校释古籍、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与考证语言发展的历史以及字典辞书的编纂,都有重要作用。浙江对训诂学的研究,有传统的优势,晚清以来,就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浙籍训诂学家,如俞樾、孙诒让、章炳麟、王国维、沈兼士、马叙伦、朱起凤、张相等,留下了《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名原》、《札迻》、《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观堂集林》、《联绵字谱》、《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段砚斋杂文》、《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辞通》、《诗词曲语辞汇释》等不朽的名著。  相似文献   

14.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15.
训诂学是中文函授本科的重要选修课。这里我们就怎样学习训诂学谈谈如下意见。一、正确认识训诂学。有人认为训诂学高深莫测,是极少数人的事情,与一般语文工作者无涉。这是一种误解。从语言方面的原因来说,训诂是由时代变化、语言发展,历史文献的阅读出现困难而产生的。训诂就是以语义为中心,对汉语历史文献的语言问题进行解释,研究这种解释的原理、体式、方法、规律,便形成训诂学。对这种帮助扫除历史文献阅读中的语言文字障碍,沟通古今的特质,清代学者陈澧阐释得十分准确、生动:“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  相似文献   

16.
《柴辟亭读书记》是清人沈涛的一部笔记力作,全书致力于解文训诂,大体上可分为几种方式,即对官名、地名、民族名的考证;对字的考证以及经义训诂,作者通过对前人作品的研读,结合自身的思考,对前人观点的可推敲之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了翔实的论证,是一部值得研究的训诂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训诂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刘熙的《释名》成为后来字族学的奠基之作。它作为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语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一直受到后来历代文人的推崇。 刘熙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高水平著作,笔者认为是与他具有比较进步的语言观分不开的。但关于刘熙其人,史书之中没有传记,所以我们很难借助史籍了  相似文献   

18.
1991年2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总负责人迪安博士在泉州华侨大学宣布:“针对泉州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如同研究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项目,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于是,由泉州学者首先提出的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提倡的“泉州学”便应运而生了。研究“泉州学”首先要解答如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叫“泉州学”? “泉州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用新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泉州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促进和影响,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真理,为当前泉州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和进步服务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文字与解释——训诂学与诠释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诠释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解释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由于语言、文字和思维传统上的差别,训诂学与诠释学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诠释学经过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出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体系,而训诂学则一直停留在具体的方法、规则之应用操作上,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训诂学从根本上没有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思想,事实上,其方法论与本体论已隐含于解释的过程之中。解释所依据的不仅是技术性的规则,它最深层的基础乃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念”。 本文拟以“文字”形成与进化作为基本线索,探讨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与解释的关系,旨在阐明汉字的诠释学意义、训诂与诠释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传统训诂学的改革等当代中国理解与解释传统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思坤 《云梦学刊》2002,23(3):106-108
传统训诂学虽然没有使用语境研究的术语 ,但训诂家在解释义、分析句子结构、说明修辞手段、阐发章句意旨的同时 ,对文献的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作了充分的揭示。研究整理传统训诂学中语境研究的成果 ,对于发展汉语科学 ,建立中国式的语境学将是必要的 ,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