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邺与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润珍 《河北学刊》2006,26(5):105-114
邺是公元3—6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形制呈横或纵长方形。宫城位于都城北部中央,以宫城主建筑为基点设一南北中轴线,宫城、郭城相套呈“回”字形,主要建筑围绕基本点沿中线左右对称布置。城内街路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街区,每一街区即一里坊,坊市位于宫城南之中线两侧,城门名按方位、四时命设,其设计规划反映出建造者的“天象”意识,力求“天、地、人”完美和谐。这一城制初具于东汉后期,经曹魏、后赵、东魏、北齐不断改进,最终在邺南城的制度中得到总结。邺城城制开启了隋唐都城制度,影响及于明清之北京;并于公元六七世纪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对平壤城、开城、汉城、藤原京、平城京等起了重要影响。东亚各国古都城制沿承因革,形成各自的城制系统,又因其共性,构成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而这一系统的源头均在邺。  相似文献   

2.
城、寺、宅院三位一体的明代建筑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乡,东距包头旧城约50公里,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为明代隆庆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即俺答,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兴建并居住过的一座古城堡。城堡周围有石块包砌的城墙,高约四米,城墙四角各有重檐角楼一座;正面为城门及一座歇山式城楼,内有大雄宝殿、三佛殿、达赖庙、太后庙等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明隆庆五年(1571年)阿拉坦汗与  相似文献   

3.
后赵皇帝石勒(274-333)故里,有今"武乡说"、今"榆社说"、今"和顺说",所以引发争论。史学界一些同仁把晋置的武乡县(在榆社北)与今日的武乡县(在榆社南)的区域方位混为一谈,故今"武乡说"是不能成立的。晋时所治的武乡县治所,虽在今榆社县北二三十里的地方,但毁于战火,今遗址不存,况且榆社境内无石勒村庄,故今"榆社说"也是站不住脚的。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别置武乡郡,郡治所随晋武乡县城,辖沾(今和顺县与昔阳县一部分)、涅(今武乡故城一带)、武乡(今榆社县北)和轑阳(今左权县)四县。和顺汉时属上党,后赵时属武乡郡地区,至今县北十多公里处尚有千年以上历史的石勒村和李阳村(镇)。李阳村(镇)即是当年与石勒争沤麻池的武乡名士李阳的故居,且留有古阁建筑、石碑等文物佐证。史称"石勒上党武乡人"确切地点,就是现在的和顺县石勒村。  相似文献   

4.
桥湾故城     
《中文信息》2008,(5):35
桥湾故城位于安西县城东88公里、国道312公路南侧。这里东连嘉峪关,西通敦煌,汉代长城由东而西,自城北穿过。城廊呈长方形,东西320米,南北122米,黄土版筑,墙体保存较完整,残高5-8米,开南北北丙座城门,均有垛墙及城楼残迹,城四角有角墩,城内有东西大道及房屋庙宇建筑遗迹、  相似文献   

5.
牛润珍 《晋阳学刊》2011,(6):111-115
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袁绍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建立政权时,顺应中国传统文化选择"赵"为国号,既体现了石勒的政治取向,也表明了与刘曜前"赵"政权决裂并与之争正统的意图与决心,但在民族身份的选择上,石勒等人却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与内迁民族大多攀附华夏远祖不同,他非常高调地自名为"胡",下令号胡人为具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国人",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胡人的政治地位制度化;与此同时,也重禁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石勒对胡、汉双方的约束,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刘渊、石勒等内迁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冲破了中国传统思想中"胡人不能为帝王"的藩篱,但内迁胡族的社会地位仍旧不高,贬抑胡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故而石氏对于有污名化倾向的"胡"之称谓又刻意回避,将胡物改名,从而有了史书"讳胡尤峻"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和试掘,是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该城址座落在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新蔡河西岸台地上,平面略呈正方形,四边长度各为185米,周长740米,城内面积3.4万多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垣及外侧附加部分,面积可达5万余平方米。已经发掘的重要遗迹,有城门,门卫房、陶排水管道和建筑在夯土台基上的长方形排房、陶窑、灰坑和瓮罐葬等,并出土一批陶器和石、  相似文献   

8.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05,(6):162-164
西周末期,郑桓公友以王室司徒的身份强占了河洛之东的郐、虢二国共十邑之地,建立郑国.郑国有国都新郑,别都栎.国都新郑内有宗庙和宫殿,城墙有5座城门.郑国以新郑为中心进行扩张,成为春秋前期雄踞中原的重要诸侯国.  相似文献   

9.
上京是辽代最早的一个京城,是契丹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中心。 根据史料表明,上京城的建设是在汉族知识分子帮助下完成的。公元918年辽太祖命康默记主持皇都建设,公元926年又命韩延徽、贾去疑扩建皇都,展郛郭、建宫室、起开皇、安德、五鸾三大殿,并建造孔庙,传播汉族封建文化,以后又经几十年的不断建设,才建成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第一座宏伟的都城。 辽上京城位于今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约一华里,城建在乌力吉木仁河和沙里河交汇处,两河绕城汇合后向东流去,城外南、北面有山,东面平旷开阔。 上京城有南、北两城。北城是皇城,是契丹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南城是汉城,是汉族聚居的地方。沙里河穿越两城之间,两城相连成“日”字形。 皇城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720米,城高10米,底宽12—16米,城墙外有突出的马面,上有敌楼,马面间距在100~110米,正在有效射程之内。全城有四个城门,东门名安东,南  相似文献   

10.
20药王山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约一公里处。此山海拔约1000米,为耀县南乔山之脉,由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峰联聚而成。庙宇鳞比,碑石林立,烟云缭绕,环境清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成为关中著名的道教山场。山中先后建有静应庙、孙真人祠、金殿、元殿、献殿、十大名医殿、药王殿、吕祖庙、土地庙、玉皇楼、魁斗楼、戏楼、桥梁、亭台等道教建筑,  相似文献   

11.
明初,朱元璋取法宋代的钦先孝思殿,在宫内设立奉先殿祭祀祖先,创立起明朝的内庙祭祀制度。设于两京宫中以奉先殿为核心的内庙,实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其在设置、渊源及祭祀礼仪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宗庙的特点,是明朝皇帝祖先祭祀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吕菊 《兰州学刊》2006,(9):53-55
温室殿建制自汉至唐多有,但从史料的考证可以发现保暖作用只在其次,而主要用于宴息、议政、藏书等。温室殿在皇帝生活和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由方位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招魂》系屈原在楚怀王死后为怀王招魂所作。“幸而得脱”隐喻怀王囚秦时曾逃脱一次,“修门”是寝宫之门,庐江在湖北宜城北。《招魂》乱辞描述游猎场景,意在劝谏顷襄王勿沉缅淫猎,应以国事为重。  相似文献   

14.
崤山南道在隋唐之前就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通道。隋唐以后其取代崤山北道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隋炀帝和唐高宗时期是崤山南道修建的高潮时期。修建后的崤山南道不仅扩宽了道路,种植了树木,沿途还修建了很多行宫和驿站,景色优美,行人繁盛。安史之乱后,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阳,但仍有很多士人和官员行经于此,直至唐末。  相似文献   

15.
步行街是现代城市一种重要的空间形态,通过对汉中市的四个商业步行街进行比较,指出各步行街规划建设中的得与失。基于这一实证分析,认为我国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应该定位于中低档消费,更突出室外休闲功能,建筑景观设计应能体现城市历史与特色,同时必要的设施配套也是步行街运营所必需。  相似文献   

16.
太武帝实是北魏汉化的开创者 ,但在这时 ,汉化还刚刚起步 ,充满了矛盾 ,且历经曲折。这说明即使像太武帝这样的君主 ,其施政亦不能完全凭个人意志 ,而总要受种种力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刘军  王询 《北方论丛》2007,(1):105-109
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的宗法制阶段,东汉至唐中叶的士族、世族阶段,宋以来的庶民宗族阶段。其间,春秋至西汉,唐中期至五代,可视为两个过渡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变化有:第一,宗族的平民化、庶族化;第二,宗族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弱化、间接化;第三,宗族内部关系松散化,制度化程度和强制性减弱。此外,还发生了宗族聚居由北盛于南向南盛于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发现于陕西城固、洋县一带的以等腰三角形宽短援青铜戈为代表的商代考古遗存表明当时的蜀境包括陕南汉中地区。蜀文化不仅达到了大巴山以北,甚至也延伸至秦岭北麓周边一带。陕南城固与秦岭北麓周边一带在文化上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佐证了史籍所载的往来于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褒斜道的重要作用。随武王伐纣的应是居于巴山以北陕南的秦巴山地一带以及后来向北过秦岭的早期蜀文化之人。  相似文献   

19.
打造北起新乡、南至漯河,包括郑州都市农业圈在内的沿京广铁路大农业产业带,使之成为与郑洛工业走廊相呼应的产业密集区,既是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发挥优势、增强实力、奠定城市群和中原崛起的产业基础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清廷前后期娱乐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宫廷娱乐活动的演变趋势:一是宫廷娱乐在形式和内容上由前期的重武尚射,逐步向晚期耽于文恬的方向演化;其二是宫廷娱乐主体由男性到女性的角色转变趋势;三是晚清宫廷对于西方娱乐活动方式的心理认同和接受。而宫廷娱乐活动的演变,也影响着清朝的军事、文化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