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于"艺术的心"的阐释,这是一种兼具"绝缘"与"同情"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吸纳与融合,丰子恺将两者统一在"童心"当中.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丰子恺对于艺术与人生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举鸿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4):71-75
三十四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经历了白天、夜晚和日常的递变.茅盾用公债市场、工厂、小汽车构成"白天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们用夜总会、舞厅、街道描画了一个"夜的上海";张爱玲则用公馆、公寓、里弄砌成了"日常的上海".在欲望的指引下,它们共同完成了我们对老上海的现代想象.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作品中使用庄子典故多达70多首,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庄子的直接承继。李白虚静的创作状态亦即道家所谓的"精神漫游",具体体现在李白诗歌的三个突出特点,即喜欢醉酒而作、喜欢写月亮和水。李白作品中虚静的文学境界,是道家虚静的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李白寄情与山水诗的大量创作,是庄子文艺理论的具体阐释和道的哲学内涵在文学上散发出的光芒。李白作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对道家思想最恰当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陈云龙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120-123
旧时正话是明朝传入广东电白的官话,其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官话特点,即用“把”字表示处置,用“将”字表示将来,用“的”字表示确定语气及“的”字结构,用“了”字表示完成。 相似文献
6.
高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5):31-33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7.
"大壮"与"适形"的和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174-176
"大壮"作为一种审美思想,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而"适形"则是一种与之相反的被古代建筑普遍采用的审美尺度.两者的对立与协调,在宫殿建筑中成为一对相反相成的审美范畴,并反映出封建帝王既要维护严格而冷酷的封建等级制度,又要追求和谐而适宜的生活环境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8.
钱文亮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2-4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9.
张宁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1-2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0.
安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庄子主张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庄子对自由本性有独特的思考:自然本性是美的本源,自觉是主体协调心理而进入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方式,而无为、无己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孙殿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6):61-63
庄子以自然为美,反对人对自然的破坏。他认为人在对象面前玩弄小技巧,为了某种目的有意地雕琢,无真情弄虚作伪,不考虑对象本性而按照主观意志对对象加以雕琢都是对美的破坏,是不美的行为,进而提出了美的创造规范。 相似文献
13.
李英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58-60,86
在老庄哲学中,道、德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原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当重建道德信念,树立“以德为本”的思想,健全法制,建立一个义利统一、义以生利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伦理道德体系,以保障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人文价值方向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李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39-142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庄子》中倡导的“物我为一”、“复归于朴”、“顺物自然”、“至德之世”等思想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渊源,在今天人类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重视,近年在庄子美学思想领域研究中多从基本理论、中西美学比较或文本释读方面进行研究.试从庄子审丑的角度来阐释庄子的自然美学精神,从而挖掘现代的审美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以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4):8-11
人生问题是庄子关注的焦点.庄子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恶劣,而生存状态恶劣形成的原因又在于主客二分与主客对立.为此,庄子学说集中探讨消除主客对立的方法与道路,这就是安命--顺物--遊心--逍遥. 相似文献
17.
杨亦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3-37
庄子以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心境,在幻想中开辟了绝对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空间,表现了时代的觉醒意识。但庄子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人类抹之不去的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庄子在探讨生命哲理的同时,又以原始的死亡意识渲染着生命的神秘。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后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泽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24-12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对《庄子》的后现代阐释,可以给下列观点一个有力的佐证:虽然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但后现代精神(强烈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却并非只限于一时一地。它是人类历史中经常出现的短暂存在,在当今时代,它必然被新理性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19.
孙雪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6-4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20.
重估《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子的是非观决定了他不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是<庄子>立言的基础.而出于对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对受众因素的考虑,<庄子>的文章往往不从正面立论,而是利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借助形象、故事来寄寓他想要传达的道理.卮言是一种谬悠荒唐、调侃夸张的语言,它沟通天人之际,介乎言与不言之间.卮言就是载庄子之道的语言,它涵盖了庄子语言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等各方面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