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上海人来说,1992年11月4日是一个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发行量达150万份的《新民晚报》在第3版登载了一条社会新闻:居住在自忠路322弄16号、年仅22岁的新疆回沪知青子女易军,残忍地杀害、肢解了自己的亲外婆。一时间,凶手易军和整个案件,成了街头巷尾的议论中心,随之而来的是,回沪知青子女问题也成了前所未见的社会舆论热点,传媒连续报道,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讨论。从1989年初上海市府决定接,纳在外省区工作的原上海城镇上山下乡知青子女回沪就读入户以来,上海人至今才开始普遍地关注起回沪知青子女问题,认真地思考起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诸如:回  相似文献   

2.
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了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新文学对传统和民间的疏离和偏执,开启了"寻根文学";另一方面,受社群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影响,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思想高度有较大欠缺。  相似文献   

3.
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次由亲身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一代人作为创作主体亲自参与创作的一种文学题材.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知青文学关注和探讨知青生存问题的精神思索,探寻了知青精神家园的失落、寻找和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董慧 《学术交流》2015,(4):203-208
"知青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两个阶段,"后知青小说"体现了对"知青小说"的超越:在结构方面,"知青小说"强调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宣泄内心情感,"后知青小说"则挣脱了意识形态的魔咒,以散点叙述的方式,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现实当下,思考有关人生存的尊严、良知等深度问题;在主题方面,"后知青小说"解构了"知青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严肃事件采取狂欢化游戏态度,以"性"的高贵纯洁击碎了所谓的理想,以戏谑嘲弄取代了当年的"青春无悔";在叙事立场方面,"后知青小说"不是站在知青的立场上去感恩亲情,而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展示知青的罪恶,表现灵魂的忏悔,同时找到救赎之路,以换位思考将知青小说的反思力度向纵深推进。"知青小说"多次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潮头,引领文学的风尚,慰藉饥渴的心灵,记载受难的历史,升华对人性的体悟。"后知青小说"则挖掘了知青经验的冻土,表现出对责任的认知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文坛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显得非常强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当代社会进行互动。全面审视不同阶层和不同境遇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可将之归结为青春、理想、价值、命运四个维度。从历史、社会、政治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城乡差异问题是知青群体社会意愿表达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最好的回应就是对知青群体的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知青的文学作品和研究著作不断出现。去年适逢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发表30周年,也是“文革”期间老三届大规模下乡插队30周年。30年来,知青作为社会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特殊社会阶层,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他们下乡,曾卷起一股巨大城市青年下乡的浪潮,引起无数家长亲人的牵肠挂肚,也给农村带来种种问题和影响;他们返城,又给城市的就业、住房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当初在返城问题上多数知青绝无反顾。近几年却又出现不少当年知青结伴不远千里、甚至携妻带子返回当年插队的地方探访。他们少…  相似文献   

7.
我1968年从上海下乡到黑龙江兵团五师55团(现查哈阳农场),至今已40多年了。回忆那段知青生活,最难忘的就是到小兴安岭伐木了。大批知青的到来,急需解决住房,盖房要用很多木材,团里就组织人员上山伐木。我不假思索就  相似文献   

8.
锐词     
《东西南北》2012,(7):6-6
流动知青 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生活着的这样一个青年群体:他们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大部分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一般从事非体力劳动性质的工作,居无定所。  相似文献   

9.
宋斌 《社会工作》2011,(10):36-39
严某,男,1970年8月出生,初中文化,未婚。1990年起因盗窃曾7次被判处有期徒刑或劳动教养,在近二十年里,有15年是在狱中度过。最近一次是2008年10月因盗窃被判处劳动教养1年6个月,2010年4月28日被解除劳动教养而释放回家。严某的父母是20世纪60年代的知青,分配到了安徽乡下。1970年严某出生后,就托付于上海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的犯罪人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据初步估算,目前,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这类学生已占10%以上。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此大为吃惊。下面是某技工学校一名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实例: 学生的自述:“我的父母亲是上海支疆的知青,两年前,我按政策回到上海求学,父母亲满怀希望送我东行,一再嘱咐我要在上海站住脚跟。由于学习基础差,我没能考上高中和中专,而是被无线电厂的技校录取了。父母亲知消息,写信说这也不错,可以太太平平搞到一个铁饭碗了。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那交叉复杂的线路,那死死把人拴住的流水线,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汉生  刘亚秋 《社会》2006,26(3):46-68
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通过叙事,知青“自我”意义和“群体”意义生成,在此基础上,知青通过对“代”的认同,使得自己与国家历史相联,以确定自我形象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知青对意义的定位和追寻反映了这一代人持续的和深刻的认同危机。“劫后辉煌”是知青对自己青春创伤的救赎。尽管知青集体记忆存在着复杂的分层,但是,意义已经在叙述和回忆中完成。知青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刻写方式,知青聚会作为一种普遍参与的操演方式,它们对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山下乡”历史事件的特点为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知青社会记忆研究能够在研究实践层面推进社会记忆研究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上有两个叫的很响的名字——南耕北耘。耕是江苏盐城的下乡知青董加耕。耘是天津的下乡知青赵耘。1964年他俩同时参加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团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他俩的名字誉满大江南北。他们的先进事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于自己的“根”的追寻,是那样的执着,这种执着近似大雁的南来北往,也近似鱼儿的洄游,这种动物性的追寻在打上了人类的感情烙印以后,便呈现出一幅幅人间悲剧与喜剧的画面,也奏出了一幕幕感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人生和社会的交响乐。自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以后,知青问题便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当然由此也引发了种种的不安定的因素的时断时续的暴发。七十年代末的“返城风”,把大多数的知青刮回了城市,就象飘零的孤叶落到了树根。知青问题以“知青办”的取消为标志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回到了“老根”上,有的仍然象一叶孤舟漂泊于海上,他们知道港口的所在地,但他们却无法驶入港口。命运的嘲弄,现实的冲击,内心的折磨以及对根的执着的追求,他们无法忍受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港口”对他们的排斥态度。不论从怎样一个角度讲,对他们实行一种“补偿”性的政策都是必须的,是人道主义的,也是  相似文献   

14.
于树军 《唐都学刊》2013,29(5):116-121
梁晓声知青小说以浓重的知青情结和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高扬而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其知青小说因此而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被认为小说中缺乏对知青运动、文革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然而,纵观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流变,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动因远不是一些论者所批评的那样简单,而是梁晓声的知青情结与创作伦理的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为一代知青的青春和生命找寻意义与价值的明证。  相似文献   

15.
正1957年,中国民航上海管理处开辟了上海经杭州、南昌至广州,及上海经合肥、徐州至北京的两大国内航线。同时,当时只有7架"革新"型飞机的民航上海管理处飞行中队成立了。那是新中国解放后,上海成立的第1支飞行中队,也就是后来东方航空的前身。目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是我国三大国有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拥有贯通中国东西部、连接亚洲、欧洲、澳洲和美洲的庞大航线网络。东航超过600架的机队构建了以上海为核心枢纽,通达世界177个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主要指标,结合目前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机制,建立上海市宏观经济模型。模型是由30个变量、20个方程所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系统。本文在运用模型对上海的经济发展进行中期预测分析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上海国民收入上交比例、国家返回投资、价格等因素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受资料限制,模型是集约化的,致使运用宏观模型研究以上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度受到限制,但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展模型,深化实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北大荒知青纪实文学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由20世纪80年代单纯的北大荒知青作家的报告文学和回忆录,到90年代最早的非作家知青们的集体回忆录,再到新世纪以来众多的北大荒知青参与到"我们的故事"的回忆写作中,北大荒知青纪实文学呈现出个人化、民间化的写作方式,回忆与反思相结合并逐渐打破了北大荒知青中沉默的大多数缺席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杨春风 《今日辽宁》2014,(11):102-105
中国一度有南北两个“大荒”.“北大荒”指今黑龙江地区,“南大荒”指今辽宁盘锦地区.盘锦地区位于辽河入海口,土地盐碱含量素来偏高,导致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始终都是辽宁最荒凉的地区.也因此,这片土地在20世纪60年代吸纳了大批的知识青年,成为了辽宁省最大的知青安置基地.2014年,在大洼县赵圈河镇成立的“知青总部”,对这一代人的曾经岁月做出了经典回顾.  相似文献   

19.
车红梅 《学术交流》2012,(4):177-181
北大荒文学中的"硬汉"形象,承传了北大荒人的精神特征。梁晓声的小说最具代表性,塑造了这类北大荒先进知青的典型形象。"硬汉"具有刚毅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他们在知青中具有任何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威信。作家所挖掘的"硬汉"精神,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写照,他们都具有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哪怕是面对死亡的威胁,都不迷失自我价值,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硬汉"形象是梁晓声的精神自画像,肩负着北大荒知青一族的精神期许,成为北大荒人精神特质的文化符码。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期以来,在上海嘉定县桃浦乡的祁连×队附近聚集着100多个来自江苏省吴江县八都乡的农民。这些人专门从事收购有色金属,而且在购销、存放、运输等方面已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网络,将上海紧缺的大量有色金属运销外地。这仅仅是市区、市郊结合部庞大的有色金属收购帮中的一支。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