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文超  韩磊 《西部论坛》2022,32(1):16-33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从区域空间角度,建立了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宏观评价分析研究,为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土地储备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范欣  宋晓雨  金山 《学术研究》2023,(7):102-109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但从开发区建设视角加以阐释的研究相对不够。本文利用手工整理的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数据,构建了一个动态权重递减模型来测度开发区建设水平,并探讨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开发区建设指数在不平衡中增长,且国内开发区“泛化”“叠化”现象已开始凸显;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大多数城市已经走过了拐点;地方政府在建设开发区过程中存在“为资源而竞争”的行为;升级后开发区的持续建设会降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此,各级政府应做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区建设,并注重开发区质量建设,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低碳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碳排放视角,选择代表性国家(地区)和城市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将碳排放数量这一非期望产出变量作为投入进行处理,在科学设计DEA计量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整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现对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测度,并据此进行结论分析,研究提出若干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建勋  刘黎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18-25,155
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特征。本文从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出发,综合运用DEA与计量分析方法探讨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区域工业部门生产效率与生态化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中国2003~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后得到的区域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区域工业部门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第二,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区域工业部门生态化水平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各区域实现发展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文章深入挖掘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阐释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其中介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城市的绿色发展;区域创新产出增加和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中介渠道;相较于北方城市、资源型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南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试点城市的数字经济具有更明显的“绿色红利”;中国应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渗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引领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探索经济和环境共赢之路的重要举措,客观评估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有助于夯实低碳城市建设成果,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多期差分模型,从多维度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两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两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2)在绿色科技研发阶段,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东部城市、重点科教城市和大规模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3)在绿色成果转化阶段,随着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东中部城市、重点科教和普通科教城市以及大规模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都有显著提升,并且试点政策对中部城市的促进作用强于东部城市,对重点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的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交易效率、城市规模扩张及未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城市规模决定因素的探索一直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水平、交易效率动态改进如何影响城市规模及水平的问题仍存在诸多误解。事实上,二者作用于城市规模决定因素之双方,有利于城市规模扩张,这对建国以来以及今后我国的城市规模政策具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整体技术效率呈现波动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差距在缩小;整体技术进步则始终呈现上升趋势,但差距在拉大.中国城市劳均GDP与劳均资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长期看,劳均资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总体上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对比短期调整效应后可以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资本集聚效率并不均衡,吸收大量资本的发达城市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投资效率.而且,由于发达窗口城市经济增长绩效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超强稳定性",最终将会使得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绩效差距更难以收敛.  相似文献   

10.
首先运用Mann-Kendall方法找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突变点年份.接着运用主成分法得到江苏省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并用聚类法划分三个年份的江苏省城市等级.然后采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和交通时间成本对传统势能模型中的城市规模和距离因子进行修正,并运用GIS栅格算法得到三个年份江苏省前三级城市的势力圈范围,概括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①南北格局向东西格局转变,②南部城市势力圈向北扩展,③苏南势力圈走向多元化.最后探讨演变机制,认为交通轴线的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对势力圈格局的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利用研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临界标准,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江苏新型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的新背景进行了简要梳理。在系统梳理江苏不同阶段、不同计划与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格局核心脉络基础上,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从区域层面、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层面等提出了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2011—2019年2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区域数字化能促进该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数字化层面,数字经济对低渗透融合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中高水平地区;在高质量发展层面,只有中等水平的城市,数字经济才对地区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促进作用。(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善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服务业扩张的“鲍莫尔病”现象,虽然数字经济改善了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却不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突破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特殊的意义。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制约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甘肃为例 ,在对城市的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出符合西部实际的城市化道路是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碳排放强度却呈下降趋势.本文首先使用因素分析法分解出影响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的效率份额和结构份额,结果显示效率份额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要作用,结构份额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不明显;然后本文对影响碳排放强度的效率份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平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劳动力转移和对外开放增加了江苏省的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区域化过程中,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各有不同,因而,所选择的城市区域化方式和道路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区域治理的理论与模式.本文在梳理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理论学说,回顾各国城市区域治理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几种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这对于总结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城市区域治理的顺利发展,为城市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整个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62-67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出现下行压力,但资源环境压力仍在增加,以投资驱动为特征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已显现其制约性。未来城市经营管理应把立足点放在逐步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通过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促进要素间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减缓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城市综合效率,以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史为观察视角,参照近代以来开埠城市较多的江苏省模式,清代山西城市发展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属内城市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相比,却略显滞后,区域经济间的不平衡性比较明显。二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属内主要城市兴办了一些近代化项目,但与沿海沿江省份相比,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三是近代以来的城乡关系虽比以前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但由于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其应有的聚集功能远未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经营的阶段分析与推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利益主体地位逐渐形成 ,“城市经营”成为各地的选择 ,呈现出从城市之间的城市竞争 ,到城市区域竞合、城市区域一体化依次演进的三个阶段。“城市经营”的这三个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增长。目前中国城市正处于拓展“城市区域竞合”初期的“磨合”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 ,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下 ,促进对内开放 ,积极推进以同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等竞合关系大格局为背景的城市区域竞合 ,应该成为中国城市经营宏观布局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专家风采     
《江淮论坛》2011,(1):F0003-F0003
江峰,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常学会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学学历,教授,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银兴  吴俊 《学术月刊》2012,(5):94-100
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扩大后,产业可以顺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流和空间重组,但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上海以外的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对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开始下降;(2)由于服务业依据其交易成本定位于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服务依赖性明显增强。在多中心背景下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新的思路,这就是在上海提升为全球城市的前提下,加强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的有效衔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与连接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尤其是上海与各个功能多中心城市的便捷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上海对整个"长三角"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强有力的辐射服务作用强化自身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