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研究方言的人来说,人称称谓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方言研究中的富矿,徽州方言的方言区域尽管不算大,人口也不多,但它的人称代词和称谓名词都非常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其词汇量明显超过了吴方言和四川方言。又因为它从几乎所有的方言语系中引进、改造了不少的方言词,致使对于徽州方言人称及称谓词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的方言语系。从而也加深了人们对徽州方言与其他方言相互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徽州方言五花八门。既庞杂又难懂。是“徽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方言研究,当然是专业人员的活。  相似文献   

3.
官话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比较研究的不足导致整区和各片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还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方言特征词是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汇个体的集合,方言词汇特征则是对方言词汇系统的全面考察的结果。应该在已有的方言词汇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比较研究,提取官话方言的特征词,探讨官话方言词汇系统的特征。官话方言有别于南方方言的若干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构词和源流几个方面,例如轻声、儿化、某些语缀和惯用语等。官话方言词汇特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5.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6.
笔记小说等历史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语言资料,其中不乏方言资料.吴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同时吴方言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文章在梳理江浙吴方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利用唐宋代笔记小说、文集等文献窥探唐宋江浙吴音特征.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历史主义语言观认为,南方地区吴、闽、客、赣、粤等方言是不同地域的北方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南迁所用的汉语发展而来。这种观点的基础是通过对现存方言事实与《广韵》音系的比较来构拟古今语言结构对应关系;而族群互动的文化史观则认为,南方汉语方言并非汉语,强调南方土著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东南诸方言在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北方汉人带来的“纯正”的中原汉语,南方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在族群的融合中,每种方言都在混化、交融的过程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扬雄<方言>在当时没有标音手段的历史条件下,大胆使用汉字记录了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词语和方音,在用字记词方面很有特色.<方言>被解释语用字中的记音字共519个.扬雄在记录方言词语时,既有用几个记音字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情况,也有用一个记音字记录几个不同的方言词的情况.这519个记音字所表记的512个方言词,实词507个、虚词5个,单纯词505个、合成词7个.文章从<方言>记音字与所记词语的关系以及<方言>记音字所表词的词汇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10.
《今文尚书》周公的话语中,方言词表明它具有地域方言性,成词表明它具有社会方言性,话语内容表明它具有政论性,而史官的忠实记载则保持了话语的口语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徽州方言。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对徽州当地社会的深刻了解.是不可能有实质性收益的。我是语言的矮子。无力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近日看到二篇帖子,一是《独具特色的黟县方言》,一是《休宁方言中的三音词》,深受启发,凭着一股热情,心血来潮地谈谈徽州方言。  相似文献   

12.
从方言词看广西粤语平话与江西客赣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列举部分江西客赣方言中较为特殊的词汇,与广西的粤语、平话作比较,探讨其共同来源以及方言词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时期山东各地已有了明显的方言差异。考察扬雄《方言》记录方言词语时所用地名单独列举与并举的情况 ,可以看出 ,秦汉时期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齐鲁、东齐海岱两区四片。两区四片格局的形成同齐鲁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两区四片的内部格局在今山东方言中仍然保持着 ,如果将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同今山东方言的分区结果比较 ,古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在文学上的杰出之作,更是其在语言上的精心之文,尤其对方言的频繁使用,使整个作品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在此以《白鹿原》中方言词的运用为例,探讨陈忠实方言运用的特点和准则。  相似文献   

15.
徽州方言在第一人称代词及对女性长辈称谓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一方面造成了多元的格局。虽之语音上,徽州方言“五里不同音,七里不同调”的现象,就使得有些人对徽州方言的统一性产生了怀疑。事实上,古徽州六县从楚汉的古黟、古歙时期开始,便被共同划定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经过三国阶段的裂县分治,及隋末的割据自保,由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而至歙州.其间虽有大起大落,大分大合,  相似文献   

16.
地方传媒运用强势方言词汇可增强亲和力,能拉近传媒与受众的距离,有助于打造媒体的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地方传媒运用强势方言词汇增强亲和力应进行必要的考量,照顾不同的受众层次,运用与新闻内容相协调的方言词汇,注意方言词汇的通行范围,遵循适度适量原则,努力做到用语规范和语言亲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编《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加以汇编影印,对于汉语方言研究及辞书编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试对其方志所收的"兀搭、作事哩、话、么事、个介、甚"等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期望对汉语方言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考释方言词语方法主要是探源和比较。探源是从古籍中寻求词语的源头和书证,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演变,这是纵向的研究。比较是方言词语同普通话或方言间相关词语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词义发展的异同,这是横向的研究。此外,还可结合地域文化角度研究词汇发展演变。"鱼亮子"是东北方言的一个特色方言词,从字形上看,很难合理解释"亮"的词义。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可知"亮"该读作"梁",即"鱼梁"传入东北后,东北的地域文化又赋予了"鱼亮子"新的含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方言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唯此,它才能经千年,转万里,而仍能自成一统,在语音和词汇上保持着它特有的风格和韵味。历史上一代代出外闯世界的徽州人,或是从商,或是行医,或是求学,或是文场弄墨,或是宦海沉浮,其足迹所到之处。一般都能以徽州方言为纽带.结成徽州人的社交圈子、会馆、商号、作坊、家庭,这都是徽州人最容易也最善于构筑的方言领地,一个在外漂泊的徽州人,只要一进入这样的领地,顿时就有归乡的感觉:纯正的方言。纯正的家乡茶和家乡菜,脱口而出的家乡话题……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工作回顾》,谈的不仅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也作了简要介绍。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均是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徽州民俗概况》和《也谈徽州方言》让你进一步了解这些特色。《徽州古代建房匠事外传》更有许多轶闻趣紊,让你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