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独生子女数量测算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报表,根据出生总人数与该项人数之间的逻辑关系,首次系统地对1980年以来江苏省出生的独生子女数量进行了估算,并对2010年前可能新增的独生子女人数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将给江苏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而由于独生子女自身的风险和家庭结构的缺陷,必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系列风险。该研究对控制因独生子女引发的新型家庭和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利用“五普”资料,从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妇女数、终身独生子女数、按政策生育独生子女数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同时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年龄、性别结构及其地区分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京市宣武区的调查数据及访谈材料,分析了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或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进而提出要保障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推演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制度”,以有效的制度规避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实施,使得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形态。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一旦独生子女发生意外,原有的家庭模式将有可能打破,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成员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探索从物质、制度、精神、自我这四个方面入手的"四位一体"的救助体系,解决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父母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在一个高风险的现代社会,失独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本文从政府责任的视角,分析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中政府责任的法律基础以及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扶助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在失独家庭扶助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失独风险包括了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失独带来三大“欠缺冶: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残缺;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三是老年生活照顾的空缺。“广义失独冶既包括了“绝对失独家庭冶和“相对失独家庭冶,也包括了“事实失独家庭冶和“潜在失独家庭冶。自我拯救首先要接受事实,其次要告别过去,再次要重建生活。社会拯救的实质是对“唯一性风险冶的国家补偿和老有所养全方位支持。“失独冶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失独冶,而非“选择性失独冶。计生政策需要负责的不是死亡的风险,而是唯一的风险。建议将“扶助冶改为“补偿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避免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但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独"问题。一胎政策、当今社会的高风险性、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失独"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国家在宏观方面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也需要独生子女家庭改变家庭教养模式提高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另外还离不开"失独"老人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9.
关于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马晓燕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现今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有关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问题也就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社会大课题,为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人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所存在的误区,也使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推行计划生育造就了独生子女家庭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他们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政府应当对他们损失的利益进行补偿。河南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利益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长效机制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保障制度,把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南省的调查数据及访谈材料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援助、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缺乏保障,因此,应建立对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父母的经济支持体系、精神抚慰机制与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扶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广东惠州市随机抽取3个学校17个班级作为样本,分别考察了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无工作/单职工/双职工家庭、完整/不完整家庭、核心/主干/联合家庭等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在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独立性、学习成绩、性别观念、行为习惯、违规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研究显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分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无工作/单职工/双职工家庭的结构分类,而其它两个结构分类则显示出较弱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协作精神与交往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依附性强,适应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感情脆弱,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好逸恶劳心理突出。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独生子女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合理利用期望功效,激发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成才动机;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讨陶红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社会中日益增多。它的出现,不仅使传统家庭模式发生改变,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广...  相似文献   

15.
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1 789户首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数据,描述独生子女父母对不同家庭结构和自理情境养老方式的选择.从调查结果看,选择6种居家养老方式的累计高达71.17%,选择3种社会养老方式的累计为25.95%,社区托老仅占2.56%,其他方式占0.33%.进而分析不同养老方式所需条件,提出未来养老方式构想.  相似文献   

16.
刘思彤 《社区》2013,(33):28-29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和社会风险的增高,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也明显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超百万,失独群体日益庞大。而我国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个人在25岁前死亡,12.1个人在55岁前死亡。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为计划生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关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扶助机制才刚刚起步.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个社会支持系统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三者要良性运行的话,就必须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三者有效的沟通,使三者的构成系统关系由弱变强,由断裂阶段变成高度的衔接,加强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资源的互动和协助,使得有限的救助资源达到最大的效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失独者数量的日益扩大,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风险状况,我们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失独老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到失独老人的基本情况、养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失独老人群体的特点。结合调研结果,我们从风险的损失性视角,分析总结了失独老人面临的制度风险、经济风险和自身风险等养老风险。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角度出发,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与个性化——独生幼儿教育进程中的两个侧面李逢超王晓帆一在当今中国3.2亿个家庭中,有20.72%为独生子女家庭①,一代独生子女的发展和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风险文化理论的提出是对现代性进行深入反思和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重大理论成果。风险社会是认知和反思现代性的基本理论维度,它也许会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发生转变,但并不能被相对单一的风险文化彻底地取而代之,这主要因为在风险社会视阈下,以拉什为代表的风险文化理论充斥着重重悖论,而且这些悖论也使得风险文化的乌托邦昭然若揭。对风险文化的深入批判为我们从文化视角对风险进行科学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