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完美结局(《哈利·波特与死圣》于7月21日隆重面世,一切终于尘埃落定。而小说中的神奇魔法,相信依然是大人和孩子们脑中拂不去的惊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罗琳在塑造《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主要人物时表现出了哲学家的睿智,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对罗琳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度解读。伏地魔和哈利·波特的出生背景相似,之后却形成了迥异的性格。根据萨特的观点,出生以自在的形式存在,而品质却由自为所决定;通过选择,自为不断地否定自身,逐步形成特定的品质。伏地魔的残忍、诡秘、霸道,哈利·波特的勇敢、爱和责任心都是通过一次次的选择而逐渐定型并得到强化的。人物的选择造就了其性格品质,这恰好印证了萨特的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  相似文献   

3.
众多关于《哈利·波特》的争议与评说显示了《哈利·波特》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这种丰富多元性正是主体间性哲学的具体体现。儿童与成人、童话与小说、“复魅”与“祛魅”各个方面的间性表现,为中国当代童话创作中一些时刻困扰着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诸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童话体裁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启蒙与儿童本位的问题,儿童化与成人化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耀眼的童星     
《阅读与作文》2007,(8):48-48
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童星,他(她)们因为种种原因提前进入演艺界,以年幼的心灵感受着这个特殊的成人世界。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的热映,剧中人物哈利·波特的扮演者英国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弗再次为世人所关注。就让我们从这个眼下出现频率最高的热门人物开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开眼     
《人生与伴侣》2007,(8):62-62
回应“侯家私生子”传言谢东:我只有一个父亲;侯耀文猝然逝世无遗嘱身后留数千万遗产;网上流传不同版本《哈利·波特7》结局有多离谱;张纪中欲重拍《西游记》怒斥六小龄童霸道;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哈利内心黑暗的一面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虽然作者罗琳将哈利内心黑暗的一面归结于伏地魔的控制,其实真正的黑暗源于人物内心,人人内心都有黑暗一面,都有“本我”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控制需要“超我”监督和指挥“自我”来控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8,(12):12-12,19
“我当时在洗澡。”拉德克利夫说,“然后我爸爸冲进屋来说道,‘你猜他们让谁来扮演哈利·波特?接着我便大叫起来。那很可能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似文献   

8.
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一向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以《被遗弃的老祖母》为例,她的创作手法师法沃尔芙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同时又糅合进狄金森想象的弥留之际的体验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观。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将安·波特的这种融各家所长于一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9.
褒姒的命运     
在新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许多神秘的问题震撼了巫师的世界。哈利能从危险的“巫师三强争霸赛”里全身而退吗?邪恶的伏地魔又回来了吗?哈利能否设法对自己心爱的女孩张秋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呢?在霍格伍茨魔法学校有大多的虚幻,哈利一定希望能够用幻影移形的法术(对于你们这些不会法术的“麻瓜”来说,就是使身体魔幻般出现在任何你要去的地方)回到德思礼的家里!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权运动促进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在众多女性主义作家当中,凯瑟琳·安·波特是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位。在安·波特的短篇小说《偷窃》中,作者将主人公置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前提下,以一种自然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立场,这种立场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地位的最高追求。与此同时,安-波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本身所体现出的独特女性主义立场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这种女性主义的全新标识,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为我们分析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切人点。  相似文献   

11.
《诗经·卫风·氓》中的“氓”应为“自他归往之民”,即外来移民,《诗经·小雅·采薇》中“不遑启居,严狁之故”中的“启居”。其义应为作息,即过正常生活,徐本《大学语文》文选中的两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驻足街头,放眼人海,一股“哈利·波特”潮正悄然涌起:各大书店门口的巨型条幅上大写着“哈利·波特”的名字;畅销书排行榜上《哈利·波特》高高在上;各大报刊纷纷大篇幅介绍《哈利·波特》;全国知名电视台几乎都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玩具商店内“光轮2000”销售一空,其受欢迎程度是显而易见了。也许你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哈利·波特》如此走红,是它的文学地位?是商家炒作?还是流行时尚?几乎都不足以说明问题。这也不难回答,咱们还是先看一下往日在“儿童书籍”的名目下的书籍吧:《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必背古诗》、《儿童英语》、《作文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三首词,连续创造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民族复兴的中华巨人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革命风采和时代精神;展示了崭新的中国国格和人格。巨人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灵魂和主旋律的象征。巨人美学感召力是鼓舞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哈利·波特》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流行,其意义已远非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诠释。它所呈现的是古老的西方巫师文化与现代美国流行文化的奇妙混合;也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现代商业营销手段在互联网时代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完美结合。文中试图从文学、文化、商业及心理等诸多方面解析这一奇特现象,从而揭示当代此类通俗小说流行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5.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则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认知文体学中,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语篇的内容进行探究。运用这一理论对近年来颇为畅销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进行认知解读,为赏析该小说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7.
小小的希望     
在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椭圆形画像》中,一名画家完全沉浸在他的绘画中。他强迫自己心爱的年轻新娘做模特。他没有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娘的病越来越重。绘画完成后,他非常欣赏自己的杰作,并声称作品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此时他才想起妻子,一看,她已死去。  相似文献   

18.
杰弗里·哈利、雨果·雷斯多尔、林馥等发表的三篇文章分别显示了马英九上台后美国军方、西方媒体和台湾青年对当前两岸关系的不同审视角度。剖析这些文章,可以得到若干关于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和走势的启示,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台湾人认同”意识对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9.
《根》是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小说。作者经过十二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康达·金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奴隶贩子捕获并贩卖到北美的黑人。全书跨度上百年,先后描述了他在非洲的自由自在的如田园般的生活,他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该书一出版,就立即成为了烩炙人口的畅销书。同时,它也引起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因此,关于《根》的问题,是一个带有高度社会意义和学术性质的事件,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校社科动态》2004,(1):32-32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及各语种文学研究会、学会联袂举办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2”评选活动于2003年12月11日在京揭晓,法国作家马尔克·杜甘的《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德国作家汉斯-乌尔里希·特莱希尔的《尘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