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2.
儿子上小学后,我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好像有许多愁事,经常没有食欲,去医院检查又没发现什么病.我便去访问他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反映说:"你的儿子有点古怪,不太合群,他经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次他似乎表示愿意与女孩同桌."  相似文献   

3.
为写"奚啸伯往事"(奚啸伯,1910~1977,男,满族,北京市人,京剧老生演员)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党言论.这岂不怪了?  相似文献   

4.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的《开心词典》,我流了泪。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家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远在加拿大,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  相似文献   

5.
17岁的创业经历 17岁时,连庭凯在加拿大读高二.身为药剂师的父亲来看他,带他去药店,告诉他每种药的包装、价格、功效.很多药到了台湾,价格会贵很多,还有的根本买不到,拿起药瓶记下电话,他想代理这公司的医药商品.回到家,他预习了一段对话,因为英文还不是很灵光."紧张死了,打电话过去,对方完全没有照着我预设的思路走.好在我胡说一通之后,他居然没有拒绝."连庭凯笑着说.  相似文献   

6.
阿木学写作     
“病句城”惊魂。近来,阿木在作文中写了不少病句,比如:今天我去公园玩,我十分高兴开心喜悦;中午,津津有味地吃着饭;夏天的巴厘岛是个美丽不错的地方……各种类型的病句随处可见,可他一直都没有察觉。一通老师常和他分析,讲着讲着,他倒感觉有些烦。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候阿木睡觉说的梦话都是病句。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21日上午,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召开的全所大会上,所党委书记刘荣军同志批评有些同志在没有搞清事实的情况下,就向媒体和网络发表意见,损害了历史所的声誉;这种行为不是真正的关心所务,等等.会后,我主动找到荣军同志.我首先问他是不是指我,他说他指的是一种现象,并没有点名.我又问,我就卜宪群同志一事发表的意见中,有何不实之词?他举出我意见中的"暗箱操作"一语.  相似文献   

8.
<正> 学术研究上,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主张,是自然的、正常的.但对“狂人”这个主人公,有的说他是真狂人,有的说他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斗士;而对作品的创作方法,有的说它是现实主义,有的说它是浪漫主义,有的说它是象征主义……,其歧异之大,却不免令人迷离恍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与没有抓到并紧紧扣住鲁迅在构思、创作《狂人日记》时采用的非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人物、事件、情节、结构等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幽默三则     
黄里 《家庭科技》2006,(4):41-41
儿子上小学后,我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好像有许多愁事,经常没有食欲,去医院检查又没发现什么病。我便去访问他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反映说:“你的儿子有点古怪,不太合群,他经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次他似乎表示愿意与女孩同桌。”“你满足他的要求了吗?”“没有,因为我们根据儿童性教育原则,认为这个时期男女适当分离,对性角色的自我确认是有好处的。所以基本上是男女分桌。”这让我想起了幼儿园老师的一句话:“你儿子有点像女孩,总喜欢跟女孩子玩。”我当时不知这话是警告还是赞美。看来,现在真要琢磨琢磨儿子的心理了。  相似文献   

10.
王元化 《学术界》2001,(2):220-239
小 引  一九九一年的日记只零零碎碎记了几天 ,就没有记下去了。这是由于我于一九九零年十二月间与张可同去香港 ,离沪前一段时间 ,诸事忙乱 ,无暇动笔。抵达香港后 ,我们住在承义家。他和倬如让出自己的房间 ,在起坐间内打地铺。香港居住条件困难 ,他们的家没有供我单用的写字桌。在这样的环境中 ,写日记只能停下来。 (不过为写杨朱论文积累资料 ,我还是写了一点读书笔记。)在香港期间 ,得到辗转转来的杜维明的信 ,他邀请我于二月间去夏威夷参加中国文化研讨会。出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需要去联系、去交涉、去请假、去奔走 ,去办理一些…  相似文献   

11.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为写“奚啸伯往事”(奚啸伯,1910—1977,男,满族,北京市人,京剧老生演员)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党言论。这岂不怪了?  相似文献   

14.
谢怀栻教授与世长辞了,我感到心中失落了些什么! 论年岁,他长我11岁,既无师生之份,也无同窗之谊;论工作,从未在一个单位相处,更无同事之情.但20年来在民商法这一领域内又与他多有交往.他的学识与为人我尊之为师,我习惯称他为"谢老";他的平等待人精神,我视之为友,有困难常去请他帮忙;在民商法这一战壕,我视之为同事,为共同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秀娟 《家庭科技》2006,(10):50-50
我与蔡某结婚不久,他就去广东打工。分别后,我们通过四次电话,他说要去境外打工,以后就没了消息。如今两年过去了,我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也没有任何回音。现在我准备离开蔡家,开始新的生活。蔡某的父母开着一个豆腐作坊,这两年我一直在这个作坊里累死累活地干,挣来的钱也被他父母存在蔡某名下,  相似文献   

16.
写作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写作写到眼下这种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思考写作的意义了。但真正促使我去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是读了年轻的批评家谢有顺的一些文章之后。他说写作是信心的事业。的确如此,在这个普遍丧失了意义的时代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一定的持久的忍耐力,没有内心强烈的信念和需要,能一直去写作是不可能的事。他还说,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要时刻警惕被那个由名、利、权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声望所消解,他所面对的是人类共有的精神事务,他所有的斗争也应该是为了换回人类在20世纪业已失落的尊严。谢有顺的这些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不能不促使我…  相似文献   

17.
3年前,我和母亲吵过一架.起因是我工作太忙,忙得没有时间经常去看她,即使去了,也是从进门那一刻起电话就不断.那一次,从她做饭开始我就在打电话,对方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几乎把饭菜摔到桌子上.  相似文献   

18.
正薇薇老师:您好,我有点困惑不吐不快。我喜欢我老公陪着我,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他一起,但是他有时候会嫌我烦,说想自己待一会。比如晚上他会自己跑到卧室打游戏玩电脑,如果我也跑到卧室里去听音乐或者看书,他就.会说"你就不能让我自己待会吗"。再比如周末,我让他陪我去逛街,他却叫我找朋友去逛街,想自己在家待会儿。我  相似文献   

19.
读冯契同志《<智慧说三篇>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1994年)冯契同志80岁生日时,我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在信中除了祝贺他的生日外,我特别提到他早年的那篇论文《智慧》(刊于《哲学评论》第10卷第5期,1947年6月),因为我认为他的那篇文章是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并且希望能读到他有关这一哲学论题的新作。后来收到他的新作《智慧的探索》,由于各种杂事,而没有能早日读这本书。今年3月9日突然接到华东师大哲学系的电报,告知冯契同志于3月1日病逝。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去年12月初,我到上海,还和冯契同志通了电话,但没有抽时间去看他。现在想来,非常后悔,当  相似文献   

20.
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竞使我感到安慰和幸福,每每想起来,我都忍不住去我儿子头上摸一摸。到现在,父亲已有25年没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已经很粗很粗了。不知道他这25年想我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