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辽西、辽中、辽南和辽东四大旅游区域的地理区位、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特征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价值角度的分析,可以见出辽宁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竞争与合作、统一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辽宁旅游产业区域整合的对策在于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依据区域优势,制定产业整合战略和市场发展策略,以中心城市为节点扩大旅游交通网络,打破区域界限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更好地整合三地资源搭建了平台。京津周边的绝大多数设区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部分调整,为承接从京津疏解出来的职能创造更大的空间。设立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质性举措。雄安新区在与京津整合发展的同时,也逐渐与保定市整合发展,成为保定—天津间的重要节点。在京津冀区域内其他类似的节点包括由定州市、安国市、望都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即定安片区以及由肃宁县、安平县、饶阳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即宁安片区。石家庄提出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强化向北发展的力度,这就需要以定安片区为核心整合周边的深泽县、行唐县、新乐市、曲阳南端、唐县南端即广域定安片区,构建石家庄—保定城镇链上的节点城镇团。为此就需要对广域定安片区进行分区设计,以定州市中心地为核心构建多个次级中心,前瞻性地构建定州市—正定县城镇链和定州市—保定市城镇链。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涿州城市化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一体化措施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等使得涿州能够快速融入京津大都市。长期以来涿州实际上已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首都有了更多的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这种合作的速度,涿州将会成为“北京-保定”城市链上的节点城市。为了提升涿州城市化水平,涿州需要按照“分层+分步”的发展方式,以涿州核心区域为中心向腹地逐渐扩展,在腹地的核心区域内形成“三层次”城市环,同时要构建“米”字形的交通网络,将腹地内的11个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除了要在行政区划内对中心地进行整合,还要在更加广泛的空间内考虑问题,构建“涿州—房山”、“涿州—固安—廊坊”、“涿州—霸州”、“涿州—高碑店—涞水—易县”等城市链,使得涿州能够更好地受到来自保定、廊坊、北京的城市辐射,并通过“涞涞易”城市链传递到保定西部。  相似文献   

4.
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战略的提出给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其沿线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变为务实推进阶段,在该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发展状况,用实证数据探究沿线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以中心城市发展促进西—兰—乌产业合作,进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分级,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基础,以及锡盟南部区域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锡盟南部区域应迅速培育和壮大一个区域中心,以更好地承接上位经济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地区发展。通过25项指标综合评价各旗县的发展条件,对适合旗县进行区域中心城市选址方案对比,推荐选址多伦诺尔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并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和性质定位、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迅速聚集人口与快速城镇化、培育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开放的城市发展空间等培育策略和分步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区域共性文化的整合开发对于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以滁宁地区为案例地,探讨明文化旅游的共生条件,即在资源、地缘、政策、市场层面具备的共生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构建了滁宁区域旅游的3种共生模式,即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城市—城市"共生模式、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城市—景区"共生模式、统筹整合机制下的"景区—景区"共生模式,进而立足案例地,提出了优化两地共生环境、畅通两地共生界面、完善利益共生机制的具体措施,以期有效促进滁宁两地一体化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通拥堵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焦点和难题。拥堵仅是深层次矛盾的表象反映,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方式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不协调。从市场潜力和集聚经济效应的视角讨论北京市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可能性,结合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理论,探寻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集聚经济背景下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可知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协调,对城市功能进行分类整合,树立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构建可持续的综合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8.
[摘要]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兰西格经济区是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可以打造为继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后西部地区的第四增长极。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面临着以点状布局为主、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空间分离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城镇体系不健全和区域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弱等问题,需要遵循产业布局原则,着力搞好农业、工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产业布局,并通过构建省际层面的协调机制、出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园区发展机制、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和引进以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9.
产业园区建设是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衡阳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城市产业在调整升级,城市空间正转型重构。衡阳城市空间发展轨迹大致分为内向发展——轴向扩张——圈层扩张三个阶段,新时期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载体规划构建“一轴、三核”的产业总体布局。在产业促动下衡阳城市空间由单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内部方格网外部圈层生长的“十字”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城市功能,文章从建立多中心体系与功能组团,采取轴向生长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结构性生态要素的控制,完善产业区功能、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对接区域、融入区域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衡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兰西格经济区中兰青—青藏铁路经济发展轴的功能初步显现,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镇体系不尽合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经济空间格局失衡。兰西格经济区应着力推进空间结构优化,构建"两核—两圈—一带—多点"的区域空间结构。具体而言,即做大做强兰(州)白(银)、西(宁)平(安)两个核心区,建设分别以兰州、西宁为中心的两个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经济带,培育布局多个经济支撑点,进而实现经济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合理的空间组合,助推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河南省区域旅游业的SWOT分析,构建了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该模式由内层模式和外层模式构成:内层模式包括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打造旅游品牌4个方面,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外层模式分为产业发展和收入分配,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推动力量。据此模型对河南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应从加快旅游业机制和体制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旅游人才、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构建以文化为内核的河南旅游品牌,进而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调整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分配,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提出构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经济带,即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支点,以陆桥通道等交通线为轴,连接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四大重点经济区,以区域联动与合作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最终目标。通过构建"西兰乌"经济带,提高西北地区要素空间配置效率,形成西北地区联动发展局面,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继而从实现市场一体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机制出发,探讨了构建"西兰乌"经济带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兰州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城市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上聚集发展,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衡性特征。随着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也在不断的扩张,但兰州城市由于其周围特殊的地域环境,不能无限制的“外溢”式发展,而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于不连续城市用地的空间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就是在现有的城市建设区以外开辟与老城平行,并能容纳新产生的城市职能的新城区。通过对兰州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兰州城市空间跳跃式发展的必然性和跳跃的方向。为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空间不连续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获批,标志着"大关中"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推进阶段。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数为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西安是经济区集聚辐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天水、咸阳,是区域次级集聚辐射中心,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铜川、商洛、渭南、宝鸡、杨凌,是地方集聚和辐射中心。进而提出强化城市流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增强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明确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强化城市间分工与协作;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以中国95座地级资源型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B-K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空间区位+资源依赖度+发展阶段”三重异质性进行分析,探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传导机制的异质特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呈“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积累4条路径间接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空间差异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现阶段京津冀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机制体制、产业梯度、产业集群等现实障碍,构建以创意集群为主体、创新环境为制度保障、创新资源为核心资源的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是突破以上障碍、实现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大成渝都市区的可行性、必要性,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明确城市定位,提高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平台的构建,加强成渝都市区的腹地支撑功能;打破行政封锁,共建区域统一市场,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并提供适当的立法保障;按照新的发展观,坚持实施空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旅游资源同质、旅游竞争弱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战略。区域旅游联动开发以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旅游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黄河三角洲两大主体城市滨州与东营空间邻近,交通便捷,自然条件相仿,旅游资源大同中亦存小异,联动开发条件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可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开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打造精品、联合营销,组建机构、推动合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武汉城市圈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可通过依托旅游资源的特色、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等途径构建和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与协作发展,提升其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