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系统的全球化是最为原初的全球化,以现代性为灵魂的全球化是破坏它的毁灭性力量。对后者的反思催生出生态文艺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的中国生态文艺学包括否定性的维度——对现代性和主体论文艺学的批判和肯定性的维度——对新整体主义文艺学的筹划和建构。这两者都具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表征着中国文艺学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首先作为历史性的经济事实存在,科技的工具力量与资本的扩张性所造就的跨国市场体系成为其首要层面。因而“全球化”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实质是作为经济事实的“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文艺学这一具体的人文学科而言,作为背景和语境,“全球化”在工具意义上,使文艺理论资源的国际性传播与接受成为可能;并在现实问题的理论应对与解决的意义上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3.
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自生成以来,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和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全球化是我们的时代的特征。然而,近年来,全球化在信息化和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强力推动下迅猛发展之时,反全球化却在此背景下悄然生成,并迅猛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反全球化的全球化。因此,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在我们的时代同时存在。全球化有利有弊,反全球化也有合理性。但全球化的利远大于弊,面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成为全球化的“收益者”。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极境——一个哲学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国际社会出现了反全球化 (anti -globalization)现象。反全球化不仅是对当今世界矛盾的不满、喧嚣、攻击 ,而且它揭露了“全球化时代”各种世界性问题的严重性。但一些人简单地把经济危机、各种矛盾与冲突都归结于经济全球化 ,也有失客观和公正。反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提醒世人 ,经济全球化并非一首各国共同繁荣的田园牧歌 ,它既能带来巨大的国际分工利益 ,同时又蕴含着风险。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经济全球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给中国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既然历史地选择了改革、开放发展道路 ,就必然要以极大的勇气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之中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惟其这样 ,才不致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潮。  相似文献   

6.
试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媒的全球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经济全球化与大众媒介信息传播的关系,就我国全球化传播的进程和几大窗口、我国对外 传播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弊端,以及将来可行的调整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浪潮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全球化使人类联系更加紧密 ,然而 ,最近反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 ,本文旨在分析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强大挑战。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民族国家的权力在不断削弱;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权力与影响。全球化背后的实际动力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实质必然激起弱小民族的抵制和反抗,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只要强势国家的资本扩张在继续,这两种对立势力的对抗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含义不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弄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略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双重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现实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全球化 ,即作为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和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主观战略决策的全球化。与此相对应的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反全球化” ,前者是全球化的客观制约力量 ,其典型表现有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等 ;后者不是反全球化本身 ,而是反不合自己利益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3个方面.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清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觉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资本主导的传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内在局限,探讨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全球化的转型动力及新全球化的未来方向。传统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导和资本驱动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大资本成为全球化的关键推手。全球化内在局限产生的自我否定导致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赢理念,为全球化的未来指明方向。在全球化转型动力的推动下,全球化将会进入新阶段,并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全球化实质的分析,阐述了全球化的必然性、进步性与局限性,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并走向世界,从而更鲜明地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难以逆转的潮流,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分析和研究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其发展已从经济领域迅速延伸到政治、文化、科技、信息、教育、安全等领域,成为当今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教育在全球化思潮冲击和影响下,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反全球化是世界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现象。它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从反全球化的特征、表现、问题来看待反全球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对于正确对待反全球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入手,探索当今全球化的本质特征,阐述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关系,启迪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义的全球化包含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刚刚与市场经济接轨、步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全球化要求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环境全球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应当是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性的概念。由于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以及涉及面过大的原因,“全球化”实际仍是一个未被定格的概念。其中深藏的融入国际与自我特色保留这一悖论导致了对中国出路何在的探索,要找到出路其一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二是如何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进程虽然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起便拉开了序幕,但是直到今天,以交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竞争全球化、观念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才得以真正开始,而全球性城市的崛起正是在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中才开始启动的。“国际性城市”、“国际化城市”和“全球性城市”、“全球化城市”是内涵不同的几个概念,中国的全球性城市建设已经具备初步的有利条件,在下个世纪应着重以特大城市为主体,高起点、高标准积极培育一批全球性城市。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上海可能最具有竞争实力。未来中国城市全球化趋势的主要指向将是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特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五大城市密集区和八大城市集聚带,以此为网络来共同构筑中国城市全球化的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