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都通过"冤"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都通过"冤"昭示了公理的不可违抗.  相似文献   

2.
<逸周书·时训>每节前半部分所记物候与<礼记·月令>等书相同,这是先秦传下来的<时令>.其后半部分则与汉代谶纬之学有密切关系;又"病"、"兵"等上古阳部字在<时训>中与耕部字相韵,这是汉代始有的语音特点.因此,这部分当是汉人的解说,是为<时训>.今传本<逸周书>此篇作<时训解>,"解"字当是孔晁以后人所加.  相似文献   

3.
后世对汉人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具体所指,意见不一.此文在前人论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证和落实.认为是汉代<左传>研究者通数<春秋><左传>二书的结果.同时是对姚曼波女士<再论孔子作〈左传〉蓝本>(载<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的答复.姚文说"惟独<左传>恰合‘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数",是孔子作<左传>的"铁证".此文指出,姚文对"弑君"、"亡国"的论证没有界定,并且背离<左传>的相关论述,一再随意取舍,拼凑数据.论证又异常草率.姚女士是古今提出孔子作<左传>的第一人,她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低估了两千年来的学人,高估了自己.姚文的论证存在严重偏差.强烈的主观愿望,使她不顾事实,一再提供不实之证.她所谓孔子作传是"先秦以来全部典籍……证明的铁的事实",足以引发人们思考.这等于说,两千年来的学人对于"全部典籍"中无所不在、唾手可得的"铁的事实",竟然个个熟视无睹,只有她一人"敏锐地"出来揭"秘",这绝对背于情理.事实是,她至今没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证据,她的"考证"不合于学术规范,她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易传》之“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除了文体的贡献外,他对"人"人性"人类"的关注也在继创作了<归去来>,<爸爸爸>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何从马桥人在生存重压下的人格裂变入手,探讨作者怎样在悖论中寻找表现的支点(尤其是感性与理性在哲理层面的交融与升华),这是分析<马桥词典>不能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晋代王羲之撰文并书写的<兰亭序>、<黄庭经>真迹早佚,后世所传皆乃当时摹拓各种副本.其中<兰亭序>除<定武刻本>为最早外,唐摹系列推<褚遂良临本>为第二,然<褚本>中又以<颖井思古斋本>为最佳.或云<颖本>乃宋米芾临褚翻刻,历代争议颇多."颖井<兰亭序>、<黄庭经>刻石"系唐褚临本,于万历年间出于古井,后虽毁于兵燹,但尚有残块存世,辗转千年流传,现归藏安徽省博物馆.校之新旧拓片数种,可见该石之沧桑变化.  相似文献   

7.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自觉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外也在自觉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她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赛珍珠的<大地>、<龙子>、<同胞>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圣诞欢歌>、<艰难时世>等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赛珍珠在社会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等方面都对狄更斯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祈使句是<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一种基本句类,类型多,分布广,本身又积淀了丰富的历史语言信息.祈使句按其形式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本文着重探讨了二书中的显性祈使句.在全面描写、穷尽统计和分类对比的基础上,本文聚焦于祈使句相关指标与各书篇幅之间的不相称现象,进而确认<老乞大>以口语性见长,<朴通事>以文学性取胜,二者的语料价值不可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的目的范畴内在隐含着因果性,同因果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主观倾向性,含有预期性及能动性;而因果范畴表现为客观倾向性,不含有预期性及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价值理念是环境资源法学的核心理论问题,而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对环境资源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达。环境资源法立法目的的差异实质上是价值理念不同的表现。因此,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的环境资源法,其真正目的应该是保持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而不是保护这一整体中某一部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看来,古代的观点是把人作为生产的目的,而现代世界,生产是人的目的,财富是生产的目的.就生产目的而言,稚气的古代世界比发达的现代世界显得崇高得多.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提出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今天,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论述,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的不同是税会差异产生的本质原因,但世界上却存在着将税法与会计标准高度重合的成功范例,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国会计目标的界定和税会差异的协调。通过对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及会计目标的确定,作者提出了针对上述三类企业的“税会差异”的三元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15.
把追求金钱、享乐、权力作为人生的目的 ,是错误的人生追求。利己主义是剥削阶级人生目的的核心。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由“为自己”到“为人民”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生目的的革命变革。遵循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理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无产阶级人生目的作了精辟表述。通过学习和践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生目的的论述 ,必然会破除种种错误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目的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是指中心城市整合各层次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城市的高等教育品牌而形成的在持续竞争中保持优势的能力。科学的目标、定位,是提升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文章分析了构成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政府和高校两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道德本质重新诠释、对其他道德教育目的论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目的论的提出凸显了个体道德生成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特征;并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计划--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并且是为了实践的教育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平教育为环境教育提供核心内容、价值取向与动力支持, 是环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 在今后的环境教育中, 我们应当强化环境公平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现行义务教育的课程和办学实践来看 ,我国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人才”培养特征。这种目标定位既不符合现行我国的教育目的 ,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 ,更有悖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实则是许多社会问题滋生的一个深层根源。从义务教育的本质、对象以及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来看 ,我国义务教育当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其基本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严格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理论尚未真正建立。在建立它时,应当吸收和强调如下理论观点:(1)开展外贸能够增加国内消费者福利和产生众多的动态利益,而不是为了出口创汇。(2)外贸利益来自商品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及其有差别性,而不应依赖低价竞销、优惠政策扶植、外汇倾销等手段甚至以社会福利为代价来获取它。(3)外贸政策的改革,须以自由贸易为方向,扭转偏重出口的倾向,淡化优惠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